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疑诬金

不疑诬金

指直不疑被冤诬盗金之故事。后以此典称赞人能宽容忍让;或指人遭诬蒙冤。直不疑,西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文帝时任郎(帝王侍从)官。有一次,与他同住的一个人告假回家,误将另外一个人的金带走。金主人发觉后,胡乱猜疑是直不疑所偷,直不疑立即承认偷金,并向金主人道歉,又去买金偿还。以后那个告假人返回,归还了他误带走的金,金主人恍然大悟,感到冤诬直不疑,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称赞为德行仁厚之长者。此典又作“直生取疑”、“偷金”、“金有误持”、“直氏偷金枉”、“同舍持金”。

【出典】:

史记》卷103《万石张叔列传·直不疑》2770页:“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例句】: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 唐·杜甫《赠裴南部》:“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唐·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比邻窃铁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典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汉书·直不疑传》亦载。

【今译】 汉代直不疑,南阳人,汉文帝时任郎官。一次,与他同住的人告假归家,误将别人的金带走。金主发觉后,无端猜疑是直不疑所为,直立即承认道歉,买金偿还。后告假人返回归还其金,金主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称为长者。

【释义】 后以此典称人宽容忍让; 或指遭诬蒙冤。

【典形】 不疑诬金、金有误持、同舍持金、偷金、直生取疑、直氏偷金枉。

【示例】

〔不疑诬金〕 明·唐寅《百忍歌》:“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金有误持〕 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同舍持金〕 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比邻窃铁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偷金〕 唐·杜甫《赠裴南部》:“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直生取疑〕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

〔直氏偷金枉〕 唐·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猜你喜欢

  • 素车白马

    指刘邦率军西进,打败秦军,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投降。后以此典作为投降者所用的车马;又衍为丧服。汉元年(前206年),刘邦的军队先于各路诸侯到达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脖子上系着绳

  • 曹柯之盟

    《春秋.庄公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柯,齐邑,地在今山东阳谷阿城镇)。”(《春秋左传注》一九三页)《史记.刺客列传》:“曹沫者(按:《左传.庄公十年》作曹刿,《吕氏春秋.贵信》、《博志》作曹翙

  • 王母夭桃

    源见“王母蟠桃”。指神话中西王母所种仙桃。形容时间长久。唐庄南杰《仿歌行》:“王母夭桃一度开,玉楼红粉千年变。”

  • 贾谊鵩

    源见“贾生赋鵩”。指鵩鸟飞入贾谊舍事,喻指仕途失意或命运多舛。宋陆游《枕上》诗:“慵占贾谊鵩,空感祖生鸡。”【词语贾谊鵩】   汉语大词典:贾谊鵩

  • 畸人

    《庄子.大宗师》:“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成玄英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于俗。”因以“畸人”指有独特志行、不同流俗的人。宋陆游《幽

  • 腐鼠饥鸢吓

    同“腐鼠吓”。元王结《贺新郎.子昭见和再用韵》词:“腐鼠饥鸢徒劳吓,回首鵷雏何处?”

  • 忤鳞

    同“犯鳞”。《晋书.慕容皝载记》:“王宪、刘明,忠臣也,愿宥忤鳞之愆,收其药石之效。”【词语忤鳞】   汉语大词典:忤鳞

  • 江郎才掩

    同“江淹才尽”。《隋唐演义》三六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蛮草诏,便觉江郎才掩。”见“江淹才尽”。《隋唐演义》36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蛮草诏,便觉~。”【词语江郎才掩

  • 豫章邮

    源见“致书邮”。谓传送书信。殷洪乔为豫章太守,故以豫章代称殷。明许自昌《水浒记.约婚》:“〔生〕莫不是豫章邮乘风便。〔丑〕我们又不是殷洪乔。”【词语豫章邮】   汉语大词典:豫章邮

  • 长门闭阿娇

    汉.司马长卿《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而相如为文以奏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汉.陈皇后(即阿娇)得罪汉武帝,被禁闭于长门宫内。后以金嘱司马相如为文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