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谈经夺席”。谓自己占据讲坛,却不让学养高者讲论。宋黄庭坚《再答明略》诗之二:“据席谈经只强颜,不安时论取讥弹。”
源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善于补救失误。清赵翼《树斋大司马述庵少司寇奉使秦邮扁舟往晤留连永日别后却寄》诗:“在朝与在野,均贵桑榆补。”【词语桑榆补】 汉语大词典:桑榆补
源见“苏耽”。指苏仙公院中之井。传说此井之水和橘叶可治疫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元殊苏井诸家树,亦非李氏千头奴。”【词语苏井】 汉语大词典:苏井
源见“涸辙之鲋”。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六节:“虽然,以当时久困地狱,渴望天日之意大利人,骤闻此语,殆如涸鲋得水,笼鸟脱樊,且距且跃,且汗且喘。”见“涸鱼得水”。梁启超《意
《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后因以“满堂”代指金玉及财富。南朝 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今欲使朕无满堂之念,民有家给之饶。”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惭种玉;仓廪丰登之
《穆天子传》卷一:“戊寅,天子西征,骛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唯河宗氏。河宗伯夭逆天子燕然之山,劳用束帛加璧。……己未,天子大朝于黄之山,乃披图视典,周观天子之宝器,曰天子之宝:玉果、璿珠
源见“墨子悲染丝”。慨叹受世俗影响难以自拔。清 丘逢甲《孟徵以粤秀山无咎室诗见示次韵》之二:“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词语悲丝染】 汉语大词典:悲丝染
源见“薏苡明珠”。谓真假是非混淆不清。清唐孙华《述悲》诗之二:“白璧苍蝇遭点污,珍珠薏苡未分明。”
源见“南楼”。谓据胡床赏月。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下》:“先生杖履留春,老子胡床玩月。”
源见“长公直道”。比喻禀性刚直之人受世人俗议排挤。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世议排张挚,时情弃仲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