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经地义

天经地义

指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公元前519年,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避居洛阳城外,两年后,晋国执政大夫赵鞅召集诸侯会于黄父,并令各出粮食、军队,以为次年勤王之用。郑国大夫子太叔亦与此会,赵简子便向他问起接人待物之礼。子太叔回答道:“您所问的都是仪式而不是礼。我听我国原来的执政大夫子产说过,礼是天、地、人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规范。所以历代先王莫不尊崇礼。”一席话说得赵简子十分佩服,表示要“终身守此言”。

【出典】: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

【例句】:

晋·潘岳《世祖武皇帝诔》:“咏言孝思,天经地义;问谁赞事,英彦髦士。”


并列 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不容置疑的法则或道理。也比喻理所当然,无可非议。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人民之中,~也应该包括你——我心爱的妻子!”△常用于事理方面。→理所当然 ↔岂有此理


解释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鞅在晋国黄父(地名)会见各诸侯国大臣,商量如何安定动荡的周王室。赵鞅命令各诸侯国的大夫们向流离中的周天子输送粮食,并调动好保卫王室的将士,决定第二年送天子回到故都。这时,恰好郑国的大臣吉进见赵鞅,赵鞅就向吉询问拜谢谦让、进退周旋的礼节。吉说:“你问的这些都只是仪式,不是礼节。”赵鞅又问:“那什么叫礼呢?”吉回答说:“我从我们国家以前的大臣子产那里听说,礼是上天的法则,大地的根本,民众行动的依据。”然后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发,最后总结说:“在上位者要谨慎行动,使人们相信政令,要用祸福赏罚来制约生死。如果最终悲哀、欢乐不违背礼节,就能跟天地的本性相和谐。”赵鞅听后赞叹不已,说:“哎呀,礼的规模和含义,真是宏大到极点了。”

近义理所当然

例句

人要为生存而劳动、奋斗,这是天经地义的。


【词语天经地义】  成语:天经地义汉语词典:天经地义

猜你喜欢

  • 仰思

    《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焦循正义:“自后观前亦为仰,此仰思,盖即谓仰举三王之事而思其合。”后以“仰思”谓追思。汉班固《幽通赋》:“昒昕寤而仰思兮,

  • 城如道济

    源见“长城自坏”。指能保卫巩固国家的重臣。唐张九龄《饯王尚书出边》诗:“树比公孙大,城如道济长。”

  • 精卫衔薪

    同“精卫填海”。金元好问《游承天悬泉》诗:“子胥鼓浪怒未泄,精卫衔薪心独苦。”

  • 女娲石

    源见“女娲补天”。指补天之石。宋梅尧臣《苦雨》诗:“洒尽天汉流,蒸烂女娲石。”亦指异彩之石。《太平御览》卷五二引南朝 宋王歆之《南康记》:“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为女娲石。”

  • 教民稼穑

    参见:后稷分地

  • 梦一柯

    同“梦南柯”。周恩来《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诗:“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 捧心学

    同“捧心”。宋黄庭坚《次前韵谢与迪》:“今代捧心学,取笑如东施。”

  • 骨肉至亲

    像骨与肉那样相连的亲人。汉武帝刚即位时,大臣们都以吴楚等七个诸侯国的叛乱为戒鉴,许多人都认为晁错当时的削藩之策是正确的,而杀死晁错是冤枉。他们认为诸侯国几十座城市相连,势力过于强大,想要削弱诸侯国的势

  • 冰洁渊清

    犹冰清玉洁。汉 孔融《卫尉张俭碑》:“君禀乾纲之正性,蹈高世之殊轨,冰洁渊清,介然特立。”《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太中大夫管宁,应二仪之中和,总九德之纯懿,含章素质,冰洁渊清。”见“冰清玉洁”。比

  • 孝笋生庭

    同“孝笋寒生”。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君亲惟一,臣子惟宁。忠泉出井,孝笋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