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夷齐

夷齐

孟子.万章下》:“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于首阳山。”

夷、齐,即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在封建社会中,他们被认为是两个有高尚操守的人。后以“夷齐”喻高洁之人。

唐.元稹《立部传》:“奸声入耳佞入心,侏儒饱饭夷齐饿。”唐.于濆《古征战》:“苟非夷齐心,岂得无战争。”


【词语夷齐】   汉语词典:夷齐

猜你喜欢

  • 扫地无遗

    见“扫地以尽”。《晋书·惠帝纪》:“魏晋以来之积,~。”【词语扫地无遗】  成语:扫地无遗汉语大词典:扫地无遗

  • 善战者服上刑

    服:承受(刑役)。上刑:重刑。 好战的人应该受重的刑罚。语出《孟子.离娄上》:“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明.文秉《烈皇小识》卷五:“上御经筵毕,复召对六部,本兵杨嗣昌奏

  • 豹成章

    同“豹成文”。宋杨亿《偶作》诗:“只羡泥涂龟曳尾,翻嫌雾雨豹成章。”

  • 橘心移

    源见“橘化为枳”。指橘树的习性改变。亦借指习性发生改变。宋林景熙《杂咏酬汪镇卿》:“逾淮橘心移,出山泉性汩。”

  • 山神请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昙邕》:昙邕弟子昙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受。’后少时,邕见一人著单衣帢,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

  • 迷却阳城下蔡

    同“迷下蔡”。宋姜特立《朝中措.送人》词:“十分天赋好精神,宫样小腰身。迷却阳城下蔡,未饶宋玉东邻。”

  • 不疑辞婚

    《汉书.隽不疑传》:“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於大谊。’繇是名声重於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始元五年(昭

  • 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见〔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词语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成语: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 援笔洪都

    《新唐书.王勃传》载: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一次经洪都(今江西 南昌市)去探望父亲。适逢当地都督大宴滕王阁,有意要叫他女婿当场作序以夸客,却先出纸笔遍请客作,别人都表示不敢当,王勃不知内情,慨然不辞。都

  • 御前画地

    《晋书.张华传》:“武帝常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后以“御前画地”称誉博学多才,善于筹画。清张问陶《送家鹤坪太守之任河南》诗:“御前画地谈河北,剑外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