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

也作“巧言善色”。形容花言巧语,内藏祸心而外露和悦。传说虞舜在位时期,大臣皋陶和禹共同讨论天下大计和治国安民之道。皋陶说,重要的在于知人善任,把臣民治理好。禹说,完全做到这些,连帝尧都感到困难啊!知人善任,那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用人得当,能够把臣民治理好,便是给他们以恩惠,这样臣民当然会把恩惠记在心中。既然聪明而有恩德,还怕什么欢兜,何必迁徙流放苗民,又何必害怕那些花言巧语、搞献媚取宠的人呢?

【出典】:

尚书·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例句】: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管子·任法》:“美者以巧言令色请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美而淫之也。” 《史记·夏本纪》:“能知能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并列 令,美好。言辞说得很巧妙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亲,以讨好他人。《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孔壬。”《论语·学而》:“~,鲜矣仁!”△贬义。用来形容虚伪丑态。↔正言厉色


解释巧言:表面好听而实际虚伪的话。令色:伪善、谄媚的脸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出处尚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相传皋陶为舜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因为执法公平,得到百姓的拥戴。有一次,舜召集皋陶以及大禹、伯夷等人一起讨论有关部落联盟的大事,皋陶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即为《皋陶谟》。它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议事记录。

皋陶说:“忠诚地遵循尧的圣德,君主就会决策英明,群臣就会同心辅佐。”大禹说:“道理是这样,但是怎样做到呢?”皋陶说:“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宽厚地对待自己的民众,他们就会拥戴你。同时,还需知人善任,安抚民众。”大禹说:“你说得不错,但是这些大概连尧、舜也难以做到。因为知人善任才算明智,才能恰当地任用官员;安抚民众才算仁慈,民众才会怀念。假如民智而仁慈的话,哪里还用担心作乱的兜呢?哪里还用流放三苗族的民众呢?哪里还用害怕巧舌如簧、面露巴结谄媚之色、心底奸佞之人呢?”

近义花言巧语

例句

他真是一个巧言令色的小人。


【词语巧言令色】  成语:巧言令色汉语词典:巧言令色

猜你喜欢

  • 雁塔高标

    同“雁塔题名”。清 杨潮观《开金榜朱衣点头》:“波斯识宝无真,罔象求珠偏得,也罢,从来雁塔高标,只要兔园尘册。”【词语雁塔高标】  成语:雁塔高标

  • 过眼烟云

    宋苏轼《宝绘堂记》:“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后以“过眼烟云”指曾经过目或经历过而随即消逝的事物、事情。宋王十朋《县学别同舍》诗:“伴人灯火情犹在,过眼烟云事已非。”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 落花并非无情之物,它化成春泥,还能起护育新花的作用。 比喻年老退休的人,仍愿为国效力。语出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畏途九折

    源见“王尊叱驭”。形容道路艰险。宋陆游《题庵壁》诗之二:“蔬食一箪宜面槁,畏途九折自心灰。”

  • 箭穿杨叶

    源见“百步穿杨”。从远处射穿杨柳的叶子。形容射技高超。明郑若庸《玉玦记.行刺》:“箭穿杨叶知无失,梦入槐根定不归。”

  • 朽木枯株

    见“枯木朽株”。明·康海《中山狼》3折:“俺道您琼林玉树,却元是~。”【词语朽木枯株】  成语:朽木枯株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用刀切断。磋:用锉剉平。琢:用刀雕刻。磨:用物磨光。 像骨角经过切磋,像玉石经过琢磨。 比喻进修学问,砥砺品德。语出《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清.唐甄《潜书.耴善》

  • 沉密寡言

    同“沉默寡言”。《宋书.徐羡之传》:“〔羡之〕沉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见“沉默寡言”。《宋书·徐羡之传》:“(羡之)~,不以忧喜见色。”【词语沉密寡言】  成语:沉密寡言汉语大词典:沉密寡言

  • 执笔对泣

    《会稽典录》:“盛吉字君达,拜廷尉,性多仁惠,务在哀矜。每冬月罪囚当断,其妻执烛,吉持丹青笔,相向垂泣。”盛吉作为廷尉(掌管刑狱),每年冬季处理囚犯时,吉手执朱笔,夫妻相对而泣,不忍心判处罪刑。后用为

  • 孤犊触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元卒成孝子”。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览为县阳遂亭长,好行教化。人羊元凶恶不孝,其母诣览言元。览呼元,诮责元以子道,与一卷《孝经》,使诵读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