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又《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原喻惩彼戒此,后用以喻作事不密而惊动对方。元白朴《墙头马上》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十回:“老武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


连动 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用以指做事考虑不周,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和防备。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不管他是真是假,你的人都得仔细盯着,既不要与之联手,也不要~。”△贬义。用于办事不周密。 →因小失大 敲山震虎 ↔闻风不动 纹丝不动。也作“打草蛇惊”。


解释惊:惊动。拨打草丛惊动了草丛里的蛇。比喻行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南唐的王鲁在当涂做官时,一心想着如何弄到钱财。恰逢当时辖区的老百姓联名向县令告状,说主簿大人贪污受贿。王鲁明白案件与自己多有牵连,心里惊慌,竟然在状子上批示说:“你们虽然只打了草,我其实已经像草中的蛇一样,受到了惊吓。”这件事在当时成了好事者热议的内容。

反义引蛇出洞

例句

为了不打草惊蛇,同时也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公安局决定对这艘可疑渔船进行暗中监视。


【词语打草惊蛇】  成语:打草惊蛇汉语词典:打草惊蛇

猜你喜欢

  • 秦佚

    隋.薛道衡《老氏碑》:“庄周云: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据《文苑英华》卷八四八引)春秋时有秦佚,曾吊唁老子。后遂用为得道之士的典故。唐.皎然《因游支硎寺寄刑端公》:“得道殊秦佚,隳名似楚狂。”

  • 牵羊礼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子指军队)围郑……郑伯肉袒(袒胸露臂)牵羊以逆(逆,迎接)。”郑国国君袒胸露臂,牵着羊,跪行到楚军营迎接楚军,是在行牵羊礼。这是古代战败者表示愿做臣仆的一种礼节。后因以“

  • 龙举云属

    同“龙兴云属”。《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算所指,龙举云属。”见“龙兴云属”。《南齐书·商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算所指,~。”【词语龙举云属】  成语:龙举云属汉语大词

  • 五谷不分

    原意是嘲讽孔丘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来常用以形容一个人脱离劳动、脱离实际、无知可笑。【词语五谷不分】  成语:五谷不分汉语大词典:五谷不分

  • 思若涌泉

    才思犹如喷涌的泉水。形容才思丰富敏捷。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宋.庄绰《鸡肋编》卷上:“思若涌泉名海内,从来苏李擅当时。”亦作“思如涌泉”。《旧唐书.苏颋

  • 死生亦大矣

    死生:死与生。这里是偏义复词,专指死。 死亡是人生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田子方》:“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淮南子.精神训》:“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为变,虽天地覆育,亦不与之抮抱矣。

  • 解佩江皋

    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侮焉。’交甫不听,遂下欲之言曰

  • 鸷鸟将击,必匿其形

    猛禽将要搏击时,一定先将自己的身体隐匿起来。 比喻军事上隐蔽实力,伺机进攻。语本《六韬.武韬.发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弥耳俯伏。”后多引作〔鸷鸟将击,必匿其形〕。《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绕指金

    源见“绕指柔”。指极精湛柔韧之物。明袁宏道《春日同谢于楚等访度门法师》诗:“历尽摧车坂,稍存绕指金。”

  • 季子貂

    同“季子裘”。清 杨潮观《新丰店马周独酌》:“是谁空里洒琼瑶,甚不禁寒季子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