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魏武帝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三国时,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有一次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军兵干渴难忍。操下令假说前有梅林,众军听后竟然真地望梅而止渴,继续前行直至找到水源。

后因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与“画饼充饥”之义相近。宋.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搔首踟蹰,爱而不见,要得诗来渴望梅。”《水浒传》第五十一回:“雷横道:‘我赏你三五两银子,也不打紧,却恨今日忘记带来。’白秀英道:‘官人今日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连动 原指想吃梅子就会流口水用以止渴。后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也。”△贬义。多用于描写借空想以自慰。→画饼充饥。也作“说梅止渴”、“望梅消渴”。


【典源】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曹操)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今译】 曹操率兵行军,路途中找不到水源,军士皆渴,曹操说:“前方有一大梅林,结满梅子,又酸又甜,吃梅子可以解渴。”兵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流出口水,曹操趁此迅速前进,得以到达有水之处。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用空想进行安慰; 也用以咏梅。

【典形】 将军止渴、渴望梅、梅林止渴、说梅止渴、望林止渴、望梅、止渴思梅、岭梅止渴、魏帝指前林、渴将军。

【示例】

〔将军止渴〕 唐·罗隐《梅》:“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渴望梅〕 唐·罗隐《丁亥岁作》:“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

〔梅林止渴〕 北周·庾信《出自蓟北门行》:“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

〔说梅止渴〕 宋·李清照 《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 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望林止渴〕 宋·张孝祥《枢密端明先生宠分新茶》:“却笑麄官成漫与,望林止渴竟无梅。”

〔望梅〕 唐·白居易《每见吕南二郎中新文》:“望梅阁老无妨渴,画饼尚书不救饥。”

〔止渴思梅〕 元·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便是止渴思梅,充饥画饼。因甚顷刻休?”


【词语望梅止渴】  成语:望梅止渴汉语词典:望梅止渴

猜你喜欢

  • 南山玄豹

    同“南山雾豹”。明 吾丘瑞《运甓记.帅阃宾贤》:“南山玄豹久藏名,一遇曹丘便化腾。”【词语南山玄豹】   汉语大词典:南山玄豹

  • 剪草除根

    源见“铲草除根”。谓从根本上消除祸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返国奸于司败,归侵地于玄武,非直恶之在今,天道人事,实弄无礼。”连动 除草必须连根一起拔除。比喻从根本上清

  • 锦衣归

    同“衣锦还乡”。清顾炎武《班定侯投笔》诗:“封侯来万里,老见锦衣归。”

  • 彭尸

    源见“三尸”。本指道家所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怪。借指人之私欲邪念。宋范成大《不寐》诗:“彭尸不得去,罡骑无行色。主客两愁绪,虚室浪生白。”【词语彭尸】   汉语大词典:彭尸

  • 倒持戈矛

    犹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新唐书.陆贽传》:“舍此不务而反为所乘,斯谓倒持戈矛,以鐏授寇者也。”见“倒持泰阿”。【词语倒持戈矛】  成语:倒持戈矛汉语大词典:倒持戈矛

  • 尽欢

    源见“菽水承欢”。谓孝养父母尊长。南朝 齐王俭《褚渊碑文》:“尽欢朝夕,人无闲言。”【词语尽欢】   汉语大词典:尽欢

  • 赠绨

    同“赠绨袍”。清吴伟业《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久病人贻药,长途友赠绨。”

  • 王在掌上

    《隋书.高祖纪上》:“〔高祖〕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后因以“王在掌上”表示有帝王相。清邹容《革命军》一章:“此自秦以来,所以狐鸣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诛、魏氏当途、黠

  • 洵美且都

    洵:实在。都:娴雅大方。 确实美丽又文雅。 赞美女子仪容之美。语出《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明.屠隆《文论》:“譬之南威、西子,丽服靓妆,虽非姜姒之雅,端人洵士,或弃而不睨,

  • 汉上襟题

    同“汉上题襟”。清郭麐《长亭怨慢》词:“汉上襟题,回首已是廿年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