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染指

染指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大鳖,又名团鱼)于郑灵公。公子宋(字子公)与子家(归生)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掌管膳食的小官吏)将解鼋(此指把熟鼋分解开,以便于食用),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后因以“染指”比喻沾取非所应得的利益。唐皮日休《酒中十咏.酒床》诗:“开眉既压后,染指偷尝处。”

“染指”又称“染鼋”。唐.黄滔《谢试官(代)》:“非敢染鼋,所希留马,干渎清严,下情不任湟惕屏营(惶惧的样子)之至。”(见《黄御史集》卷七)


染指”一语比喻占取非应得的利益。

春秋时期,楚国有人向郑灵公进献了肥美的甲鱼,郑灵公十分高兴,立即让厨师杀后烹食。这时,大夫宋子公用食指指着鼎里煮的甲鱼悄悄对大夫子家说: “以后我要是寻到这样的南国美味,一定好好品尝!”

甲鱼弄好以后,郑灵公请诸大夫尝鲜,唯独不叫十分想尝鲜的宋子公品尝。宋子公十分恼怒,也不顾君臣之礼,快步走到鼎旁,用食指蘸了一点鱼汤尝了尝,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来,人们把宋子公的这种行为称作 “染指”,用以比喻占取不当得的利益之意。故事见于 《左传·宣公四年》。


【词语染指】   汉语词典:染指

猜你喜欢

  • 商瞿

    源见“商瞿庆迟”。指年过四十得子者。唐白居易《阿崔》诗:“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

  • 窃钩窃国

    盗窃小的要遭诛杀,盗窃大的反受爵赏。《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成玄英疏:“钩者,腰带钩也。……今私窃钩带,必遭刑戳,公劫齐国,翻获诸侯。”后常用“窃钩者诛,窃

  • 蛟绡纱

    源见“鲛人泣珠”。传说鲛人所织的丝织品。蛟,通“鲛”。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词语蛟绡纱】   汉语大词典:蛟绡纱

  • 三绕枝

    比喻客居他乡,漂泊无依。唐李白《赠柳圆》诗: “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参见:○乌鹊南飞

  • 谢氏六出花

    源见“谢家咏雪”。六出花,即雪花。雪为六瓣,故称。用以咏梅花。闽徐夤《梅花》诗:“玄冥借与三冬景,谢氏输他六出花。”

  • 桃花雨

    唐李贺《将进酒》诗:“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后因以“桃花雨”指暮春飘飞的桃花。宋周邦彦《一落索》词:“倚阑一霎酒旗风,任扑面、桃花雨。”【词语桃花雨】   汉语大词典:桃花雨

  • 怒室者色市

    在室内发怒的人,即使走到集市上,其怒色仍然可见。《战国策.韩策》:“语曰:‘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色:怒形于色。

  • 足谷翁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载:唐相国韦宙善经营,积谷如山。咸通初,被任命为广州节度使,“懿宗以番禺珠翠之地,垂贪泉之戒。京兆尹从容奏对曰:‘江陵庄积谷尚有七千堆,固无所贪。’懿皇曰:‘此可谓之足谷翁也。

  • 玉汝于成

    又作“玉成”。原为爱之如玉,助之使成之意,后则泛指成全他人之意。周厉王在位时期,任用群小,贪财好货,人民辛劳。召穆公为此作诗对周厉王进行劝谏。他在诗中说,百姓实在太劳苦,该让他们都安宁。治下百姓要爱护

  • 子夏丧明

    参见:掐掌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