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正名五字

正名五字

管子.揆度》:“桓公曰:‘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何谓正名五?’对曰:‘权也、衡也、规也、矩也、准也,此谓正名五。其在色者,青黄白黑赤也;其在声者,宫商羽徵角也;其在味者,酸辛咸苦甘也……味者,所以守民口也;声音,所以守民耳也;色者,所以守民目也。’”

正名,辨正名与实的关系。管仲认为权、衡、规、矩、准、此五字是君主和宰臣治理天下的五个要素。后用为咏施政之典。

唐.权德舆《酬张秘监阁老喜太常中书二阁老与德舆同日迁官相代之作》诗:“正名推五字,贵仕仰三珪。”


猜你喜欢

  • 顽嚚

    源见“顽父嚚母”。愚妄奸诈。《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亦指舜的父母或泛指愚妄而奸诈的人。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奸心兴桀黠,凶丑

  • 犹豫

    人们做事或要拿主意,下决心时迟疑不决,顾虑重重,这种情形便叫做 “犹豫”。为什么 “不果决”叫 “犹豫”呢?《颜氏家训》是这样解释的: “人将犬行,犬好 ( hào) 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

  • 花堕溷

    源见“飘茵堕溷”。喻事物的衰败腐朽。董必武《写在辛亥革命回忆录前面》诗:“帝制已如花堕溷,两番复辟一南柯。”

  • 兼葭秋水

    源见“蒹葭伊人”。兼,同“蒹”。喻思慕的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四回:“兼葭秋水,相失交臂,我劳如何?”并列 兼,同“蒹”。芦苇傍水而生长。比喻对所敬慕人的思念。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4回:“~,相

  • 呕血

    《左传.哀公二年》:“既战,简子曰:‘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书》曰:“亮粮尽势穷,忧恚欧(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公元前四九三年,晋卿赵简子

  • 射钩呼父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史记.齐世家》载:齐君无知死,“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齐桓公小名)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桓公兄),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

  • 樗里

    源见“樗里多智”。樗里疾的省称。用以指多智的人或出众的智慧。《汉书.王莽传上》:“虽有贲 育不及持刺,虽有樗里不及回知。”宋苏轼《忠懿王赞》:“文武忠懿,堂堂如春。中有樗里,不以示人。”【词语樗里】 

  • 渴尘

    唐卢仝《访含曦上人》诗:“三入寺,曦未来。辘轳无人井百尺,渴心归去生尘埃。”后以“渴尘”谓思友心切。明李东阳《赐藕》诗:“郭北芳菲怀故里,江南风味忆西湖。渴尘此夜消应尽,未羡金茎与玉壶。”【词语渴尘】

  • 抱佛脚

    唐.孟郊《孟东野集》卷九《读经》:“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孟诗之意是说年老方信佛,以求佛保祐,有临渴掘井之嫌。唐代佛教盛行,“抱佛脚”的说法遂传以为俗语。宋.刘攽《中山诗话》:“王丞相(王安石

  • 模棱两可

    《旧唐书.苏味道传》载:唐朝苏味道为宰相,遇事怕担责任。尝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摸,通“模”。后因以“模棱两可”形容对事情的双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