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东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异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孔子认为:鲁大夫季孙要攻打颛臾(鲁国的附庸),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春秋时宫室门前的屏风)的里面,比喻宫廷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后遂用为危机内伏之典。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诗:“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主谓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火墙,喻指内部。祸患发起于内部。语本《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 ~。”△贬义。多用于形容灾祸发自内部。→同室操戈变起萧墙。也作“祸发萧墙”、“祸兴萧墙”、“衅发萧墙”、“衅起萧墙”、“祸生萧墙”、“祸稔萧墙”、“萧墙之祸”、“萧墙祸起”。


【典源】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今译】 春秋鲁国季孙氏准备攻打鲁的附庸小国颛臾。孔子认为,首先应将自己国内治理好,那样周围的小国自然会归附。因此季孙氏的忧虑,应该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 古代宫室分隔内外的当门短墙,即照壁。)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典形】 祸起萧墙、萧墙、萧墙祸、萧墙衅起、衅起萧墙。

【示例】

〔祸起萧墙〕 唐·王翰《饮马长城窟行》:“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萧墙〕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都邑迁徙,宗庙崩坏,衅起他族,事在萧墙。”

〔萧墙祸〕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算人生几何,惊头颅半皤,怕干惹萧墙祸。”

〔萧墙衅起〕 明·汤显祖《南柯梦记》:“感天知,萧墙衅起再有谁? 可怜故国迁移。”

〔衅起萧墙〕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以荆轲刺举,时值乱离,衅起萧墙,遂终非命。”


【词语祸起萧墙】  成语:祸起萧墙汉语词典:祸起萧墙

猜你喜欢

  • 同声同气

    同“同声共气”。《廿年繁华梦》四回:“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这时同声同气,才好做事。”【词语同声同气】  成语:同声同气汉语大词典:同声同气

  • 叔子风流

    《晋书.羊祜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赏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

  • 斯干之梦

    源见“梦熊罴”。指生男生女之占梦。宋苏轼《谢惠生日诗启》:“大人占《斯干》之梦,喜获嘉言。”【词语斯干之梦】  成语:斯干之梦汉语大词典:斯干之梦

  • 惜人琴

    同“哭人琴”。唐张九龄《大唐故光禄大夫徐文公神道碑铭》:“官供羽帐,士惜人琴。已矣终古,平生德音。”

  • 集腋

    源见“集腋成裘”。比喻聚集零散的财物。清黄辅辰《戴经堂日钞.九月十四日》:“本年二月,同官纷纷出都,市井萧索,称贷无门。幸京外旧友集腋谋分发,方具呈户部,而官绅捐输之命下矣。”【词语集腋】   汉语大

  • 乘鸾缑岭

    同“乘鹤缑山”。明无名氏《四贤记.灯宴》:“毕竟乘鸾缑岭,跨鹤扬州,遂却平生愿。”

  • 团扇悲歌

    同“团扇诗”。唐翁绶《婕妤怨》诗:“繁华事逐东流水,团扇悲歌万古愁。”

  • 城府深密

    主谓 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待人处事的心机深沉严密,使人难以理解。语本晋·干宝《晋纪·总论》:“昔高祖宣皇帝……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任数以御物。”清·归庄《与叶嵋初》:“

  •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无论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应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必担心境内人口太少,应担心境内局势不宁。语出《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三国志.魏

  • 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不咬文嚼字,而领会要旨。现在指领会不求深刻,只停留在一知半解。陶潜(372-427年),又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出身士族,家道中落。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