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翳桑之报

翳桑之报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赵宣子即赵盾)田(通畋,打猎)于首山(即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舍于翳桑(首山间地名),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赵盾给他东西吃),舍其半(灵辄把一半另置)。问之。曰:‘宦(宦,为人臣隶,因失所而穷饿)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指留一半给老母吃)。’(宣子)使尽之,而为之箪(dān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食与肉,寘(置,放置)诸橐(古时两端有底,中间开口盛物的口袋)以与之。既而与为公(晋灵公)介(甲士),倒戟以御公徒(即埋伏的甲士,因是徒步兵,不是车兵,故称)而免之(使赵盾免于祸)。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此事又见《吕氏春秋.报更篇》、《公羊传》、《淮南子.人间训》、《史记.晋世家》、《说苑.复恩》。

这个故事说的是晋人灵辄在翳桑地方遭受饥饿,赵盾便拿带的东西给他吃。后来灵辄当了晋灵公的甲士,在灵公派兵追杀赵盾的时候,毅然倒戈抵御灵公的兵士,救出了赵盾。

后因以“翳桑之报”用为知恩报德的典故。

元杂剧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寄生草〕:“有太公垂钓磻溪岸,有灵辄谁济桑间饭。”


猜你喜欢

  • 步虚声

    传说中神仙于空中的诵经声,后指道士诵经礼赞的一种腔调。虚:天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陈思王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也。”陈思王:曹植封陈王,谥思

  • 闭门投辖

    源见“陈遵投辖”。谓主人殷勤留客。宋刘克庄《满江红.送王实之》词:“拟闭门投辖,剧谈三日。”并列 辖,车轴的键。把门关起来,把辖去掉,客人就走不成了。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语本《汉书·游侠传·陈遵》:“

  • 隗始

    源见“黄金台”。以礼招贤的典故。唐刘知幾《史通.忤时》:“但今者?勉从事,挛拘就役,朝廷厚用其才,竟不薄加其礼。求诸隗始,其义安施?”亦为自赞自颂义。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於戏!后世

  • 善本

    书籍中印刷或校勘精良,或稀见难得的本子,称为“善本”。《宋史.王洙传》:“子钦臣,平生为文至多,所交尽名士,性嗜古,藏书数万卷,手自雠正,世称善本。”雠正:即“校正”。【词语善本】   汉语大词典:善

  • 病急乱投医

    病情危急不审医术善否即求诊治。亦以喻事势危急盲目求援。《红楼梦》第五七回:“昨日夜里咳嗽的可好些?’紫鹃道:‘好些了。’宝玉笑道:‘阿弥陀佛!宁可好了罢!’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

  • 枳棘栖凤

    《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传》:“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仇)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

  • 想望风概

    犹想望风采。元 揭傒斯《与萧维斗书》:“天下之士,莫不想望风概,咨嗟叹息曰:‘萧公真贤矣哉。’”见“想望风采”。元·揭傒斯《与萧维斗书》:“天下之士,莫不~,咨嗟叹息曰:‘萧公真贤矣哉。’”【词语想望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有了过错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常用以鼓励人们勇于改过。语出《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清.汤斌《汤子遗书》卷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鲁迅《伪自

  • 屋角成金字

    《北史.斛律金传》:“金性质直,不识文字,本名敦,苦其难署,改名为金,从其便易,犹以为难。司马子如教为金字,作屋况之,其字乃就。”斛律金是个文盲,原名敦,他觉得敦字笔划太多很不易学,就改名为金。但金字

  • 株待

    同“株守”。《聊斋志异.菱角》:“大乱时,人事翻覆,何可株待?”【词语株待】   汉语大词典: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