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陶潜五柳

陶潜五柳

同“陶潜柳”。明郑若庸《玉玦记.侵南》:“我爱煞那陶潜五柳疏疏。柳下东篱,多少黄菊,直待要迷却诗魔,勾将酒债,掷了兵符。”


【典源】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南史·隐逸传》亦载,后有“其自序如此。盖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晋书·隐逸传》、《宋书·隐逸传》亦载。

【今译】 晋代陶潜字渊明 (一说名渊明,字元亮) 他怀抱高尚,隐居田园,曾写《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说:“先生不知何处的人,也不知他的姓名。因为住宅边有五株柳树,就以此为号了。性格沉静少言,不羡慕荣华富贵。好读书,而不钻牛角尖; 每当有些心得,就快活得忘了吃饭。性爱饮酒,由于家贫不能常得到,亲友往往摆酒请他,一饮就要酣醉方休,然后告辞。居室简陋,不蔽风日; 衣裳粗劣,吃食缺少; 也能安然处之。常写作诗文自娱,表达自己的志向,对世上得失不以为意,这样渡过一生。”

【释义】 后以此典指隐士,或隐士的住所; 有时也用以咏柳。

【典形】 高士柳、柳飞彭泽雪、门柳、陶令柳、陶令株、陶潜柳、陶宅五株、五柳、五柳陶、五柳先生、五株柳、先生柳、渊明柳、元亮柳、种柳、陶氏门前柳、柳暗陶公门、筑室种柳、门前五柳、陶家柳、五杨柳。

【示例】

〔高士柳〕 清·王摅《赠张带三考功》:“老去风怀高士柳,乱余心事故侯瓜。”

〔柳飞彭泽雪〕 唐·李商隐《永乐县所居》:“柳飞彭泽雪,桃散武陵霞。”

〔门柳〕 宋·王安石《即事》:“门柳故人元亮宅,井桐前日总持家。”

〔陶令柳〕 清·程先贞《哭卢南村先生》:“寂寞风摧陶令柳,凄凉雨打邵侯瓜。”

〔陶令株〕 宋·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满门陶令株,弥岸韩侯蔌。”

〔陶潜柳〕唐·罗隐《县斋秋晚酬友人》:“千枝白露陶潜柳,百尺黄金郭隗台。”

〔陶宅五株〕 唐·李端《折杨柳》:“隋家两岸尽,陶宅五株平。”

〔五柳陶〕宋·黄庭坚《次韵时进叔》:“时邀五柳陶,共过三径诩。”

〔五柳先生〕 清·郑燮《述诗》之一:“八斗才华曹子建,还让老瞒苍劲,更五柳先生澹永。”

〔五株柳〕 唐·李白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先生柳〕 唐·王维《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渊明柳〕 宋·汪元量《酬隐者刘桃冈》:“拟折渊明柳,重寻梦得桃。”

〔元亮柳〕 清·丘逢甲 《村居书感》之一:“入传且栽元亮柳,行歌肯负买臣薪。”

〔种柳〕 宋·辛弃疾《满江红·寿赵茂嘉郎中》:“种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满维摩室。”


猜你喜欢

  • 坐堂子

    源见“倚衡”。指富家子弟。南朝 宋鲍照《送盛侍郎饯候亭》诗:“君为坐堂子,我乃负羁人。”【词语坐堂子】   汉语大词典:坐堂子

  • 债避无台

    源见“逃债台”。谓无处藏身躲避。清赵翼《时斋副宪子绂林已得恩荫南归省亲枉道过存话旧感赋》诗:“赏延任子欣传笏,债避无台出打包。”

  • 云台像

    同“云台画像”。唐方干《题严子陵祠》诗之一:“先生不入云台像,赢得桐江万古名。”【词语云台像】   汉语大词典:云台像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邓析子.转辞》:“一声而非,驷马勿追;一言而急,驷马不及。”(驷马:套四匹马的车)一句话说出以后,就是用四匹马拉的车子也难得追赶上。后因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用为话一旦出口,就再也无法收回的典故。即

  • 萍水相遭

    见“萍水相逢”。【词语萍水相遭】  成语:萍水相遭汉语大词典:萍水相遭

  • 程婴保孤

    源见“赵氏孤儿”。谓义士舍生忘死,救人急难。《歧路灯》八二回:“你又不是赵氏孤儿,为甚的叫王中在楼上唱了一出子‘程婴保孤’?”

  • 池塘草梦

    源见“梦惠连”。谓创作有神来之笔。元黄庚《凉夜即事》诗:“小蛮问我诗未成,诗在池塘草梦中。”

  • 中散虱

    《文选》卷四十三,三国魏.嵇叔夜(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之职。山涛迁官后,曾

  • 濠濮间想

    源见“濠上观鱼”。谓逍遥闲居、清淡无为的思绪。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 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词语濠濮间想】

  • 题柱相如

    源见“题桥柱”。泛指立志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元马祖常《次韵王参议寄上京胡安常诸公》之一:“年年载笔陪京道,题柱相如又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