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族类:原指同族,后指同类,同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指不属于自己同类之人,和自己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公元前587年,鲁成公出访晋国,由于受到晋景公的慢待,回国后,打算倒向楚国。季孙行父劝阻他说:“不行,晋国虽然无道,但不能背叛。国家广大,臣下和睦,而且靠近我国,诸侯也听他的命令,是不能同他对抗的。周文王的太史官佚说过这样的话,不是我们同族的人,是不能与我们同心的。楚国虽然广大,并非我们的同族,怎么会爱我们呢?”鲁成公听了,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出典】:

左传·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例句】:

房玄龄《晋书·江统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其他 不是同族的人,和我们不是一条心。原指对异族的疑忌。后也用以指责排斥异己的宗派活动。《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杜预注:“字,爱也。”朱自清《爱国诗》:“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所谓‘~’。”△多用于关系方面。也作“非我族类”。


【词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成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语词典: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猜你喜欢

  • 千年一清

    源见“黄河千年一清”。指吉祥的征兆。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偏正 古人说,黄河水浊,一千年才澄清一次。《拾遗记·高辛》:“丹丘千年一烧,黄河~。”△用以比喻某

  • 不茹不吐

    见“不吐不茹”。清·汤斌《与李襄水书》:“异日当国家大任,~,正在此时。”

  • 函谷偷度

    源见“鸡鸣狗盗”。谓利用微末的技能渡过难关。清孔尚任《桃花扇》:“莫逞旧雄姿,函谷偷度时。”

  • 太常醉如泥

    源见“太常斋”。谓醉酒。清王夫之《丁亥元日续梦庵》诗:“臣朔无聊饥欲死,太常有恨醉如泥。”

  • 自觉形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形秽:形象丑陋。指因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因以“自觉形秽”作为与人相比,自

  • 升车正立

    上车时,要端正地站好。 原形容孔子恭敬有礼,后也指人的仪容整肃。语出《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汉书.成帝纪.赞》:“臣之姑充后宫为婕好,父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

  • 剥床

    《易.剥》:“剥床以足,以灭下也。”陈梦雷浅述:“侵灭正道,自下而上也。”又:“剥床以肤,切近灾也。”陈梦雷浅述:“阴祸已迫其身也。”后以“剥床”称残害忠良或迫身之祸。明 邵璨《香囊记.赏雪》:“我和

  • 郭璞阴阳诀

    《晋书.郭璞传》:“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

  • 九合诸侯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又晋悼公也曾九合诸侯。《左传.

  • 济南剑

    源见“题剑”。赞美敦厚质朴、善不外露之尚书。唐崔融《户部尚书崔公挽歌》:“空馀济南剑,天子署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