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回龙镇

回龙镇

①即今河北魏县东南回隆镇。《清一统志·大名府》:回龙镇“在大名县西南六十里,接内黄县界。相传宋真宗北征时, 回銮经此”。

②即今山西交口县东南回龙乡。《清一统志·隰州》 “义泉镇”条下:“又有回龙镇,俱有堡。”

③即今广东东源县西新回龙镇,西近龙门县界。清雍正《广东通志》卷18:河源县有回龙镇墟。


(1)在湖北省汉川市西南部。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茶棚。因古竹筒河流经此地,形如一条迂回的蛟龙而得名。解放后为回龙乡。1958年为二河公社所属。1961年为回龙公社,属二河区。1979年撤销回龙公社,并入二河公社。1987年析回龙镇。地处江汉平原地区。主产稻、棉花。有瓦楞纸箱、助剂等厂。有公路接荷沙公路。(2)在广东省高要市东南部。面积117.3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圩,人口 1600。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宋隆十二堡之一,称回龙堡。1950年属高要县第三区。1959年置回龙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建镇。地处宋隆河谷丘陵台地区。主产稻、花生、蒲草等。特产花席。有机械、烟丝、针织、服装、复合肥料、石灰和制砖等厂。肇江公路经此。(3)在广东省龙川县中部偏南。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圩,人口820。因镇区旁有回龙寺得名。1957年设回龙乡。1958年属赤光公社。1962年析置回龙公社,1984年设区,1986年建镇。地处韩江上游。为水稻高产区,并产大豆、花生等。有水电站。有公路西通赤光接龙江公路。古迹有柏树庵。纪念地有五(华)兴(宁)龙(川)苏维埃政府旧址。(4)在广东省德庆县西南部。面积132.2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北口,人口 1920。清光绪年间成圩,因在回龙村旁,故名。1951年属德庆县第一区,1955年为大塘乡。1959年置回龙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1989年置镇。地处西江北岸丘陵区。产稻、木薯、水果、蚕茧、松、杉和松脂。有煤矿和高岭土及竹木器加工、陶瓷、砖瓦、爆竹、碾米等厂。有公路接321国道。西江通航。(5)在广东省新丰县西北部。面积166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人口 2250。有河流在此迂回曲折,犹如游龙,故名。1949年属新丰第三区,1953年称新丰第五区。1957年设回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多丘陵台地。林产松、杉等。农产稻、花生、大豆和薯类。特产梨、冬菇、茯苓等。有水电、木器加工、水泥等厂。为农贸集市。梅岭公路经此。(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城南部。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街,人口850。清乾隆年间建。因驻地前山丘迂回如龙起舞,故名。1950年为回龙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1960年置回龙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置镇。主产稻、甘薯、花生。有农机维修、粮油加工、手工纺织等厂。为农贸集市。公路通县城。境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7)在重庆市大足县东北部。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场,人口520。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乡,以山形如龙,龙头似有回转之势得名。1928年分建香山乡,1933年分建长田乡。1958年成立回龙公社,1984年复乡,1993年与长田乡合并建回龙镇。产稻、小麦、玉米、甘薯。有建材、酿酒等厂。通公路。(8)在重庆市梁平县西南部。面积88.5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场,人口 3000。清代设场,因地形似游龙回头得名回龙。1955年置回龙乡,1958年为回龙公社。1966年更名葵花公社,1981年复乡。1992年置回龙镇。产稻、小麦、玉米及烟叶、油菜籽等。特产“梁平柚子”。有酿造、采煤等企业。渝万公路经此。(9)在四川省邛崃市东南部。面积46.5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人口 1500。地处蒲江河北岸,因河道曲折,会意回龙,故名。1949年为回龙乡,1958年为回龙公社,1981年改乡,1992年桂山乡并入置回龙镇。盛产海椒、蚕茧、柑橘。有榨油、酿酒等业。乡村公路北接川藏公路。有万年台古迹。(10)在四川省罗江县东部。面积32.3平方千米。人口1.5万。镇人民政府驻新安堂,人口 4000。以境内回龙场得名。1949年为回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2000年建镇。产稻、小麦、油菜、花生、蚕茧等。有水稻制种等厂。罗桂公路经此。(11)在四川省营山县西部。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5.2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人口 6040。镇以驻地名,以山形似龙回首得名。1949年为回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85年置镇。1992年增产、幸福、丰产三乡并入。1994年增产乡划出。为县粮食主产区。盛产柑橘、油菜籽。有农机、酿酒、塑料薄膜等厂。南仪公路经此。(12)在四川省开江县西北部。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人口 1720。清初兴场。因河水绕石回流,故名。1952年为回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2年置镇。有煤、石灰石等矿产。有火电、酿酒、食品加工、采煤等厂矿。 开宣公路经此。古迹有峨城庙、铁心桥。(13)在四川省中江县中部。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人口 3000。唐时设铺,名回水铺。清末建场,以溪水回流入凯江得名。1950年建回龙乡,1958年为回龙公社,1984年复回龙乡,1991年置镇。有炼铁、粮油加工、羊毛衫等厂。产油菜籽、大麦、生猪。集市贸易以竹扇、竹席、竹帘等为大宗。有公路通唐巴公路。(14)在四川省富顺县北部。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人口700。因镇区山环水绕,曲折迂回,状若游龙,故名。1949年为回龙乡,1958年新房乡并入设回龙公社,1984年复名回龙乡,1995年置回龙镇。以饲养、织席为主。有酿酒、水电、机修等业。为农副产品集散地。通公路。(15)在贵州省习水县南部偏西。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寺,人口 2220。明属仁怀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永安寺。清为仁怀厅二郎里,清咸丰五年(1855年)修葺,更名回龙寺。民国初期属仁怀县。1932年置永安乡。1953年分置水利、回龙、洞湾、罗家、周家、向阳乡,1958年并置回龙公社。1961年分置回龙、周家、向阳、洞湾乡。1965年划入习水县。1984年改乡,1992年合并置回龙镇。产稻、玉米、小麦、烤烟、油菜籽、辣椒、棕片等。是县烤烟生产基地。境内五岭十面坡,大部村寨、耕地分布在山坡上。桑黄公路贯通全镇。(16)在贵州省兴仁县东部、将军岩山麓。面积118.5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回龙村,人口 2200。因山岭蜿蜒似龙,故名。明至清初为阿计营,驻下坝司。1932年置回龙镇。1942年改乡。1958年并入巴铃公社。1984年分置回龙、狮子、纳壁、白泥乡,1992年合并置回龙镇。有煤、汞、铊、金等矿。产稻、小麦、玉米。断顶公路经此。(17)在陕西省镇安县北部。面积180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圪塔寺,人口490。镇以山形回曲似龙得名。1949年设回龙乡,1961年设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6年设镇。主产玉米、小麦,盛产板栗、核桃、天麻、生漆。矿产有铜、铅、铝土、锌、金、重晶石及水泥灰岩。有公路通县城。


猜你喜欢

  • 林家店

    ①即林家甸。今黑龙江省林甸县。②亦名林扒镇。即今河南邓州市西南林扒镇。清乾隆 《邓州志》 卷5 《集镇》: 林家店 “在州西南五十里。有集”。

  • 兴德驿

    唐置,在今陕西大荔县南。李商隐有《水部马郎中题兴德驿时昭义已平》诗。唐置。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南。李商隐有《水部马郎中题兴德驿时昭义已平》诗。

  • 蜯台 (臺)

    在今河北沽源县东。《魏书·太宗纪》: 神瑞二年 (415) 五月,“辛酉,次于濡源,筑立蜯台”。即此。

  • 斡难河

    又译作兀难、阿难、敖嫩、鄂诺、俄侬。今黑龙江上源鄂嫩河。辽、金时蒙古部居其地。《元朝秘史》 卷1: “当初元朝人的祖,……来到斡难名字的河源头,不儿罕名字的山前住着。” 《元史·太祖纪》: “帝会汪罕

  • 河南江北行省

    元至元二十八年 (1291) 置,治所在汴梁路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湖北三省长江以北地区。元至正后其地分属江南、湖广、河南等行省。蒙古至元五年(1268年)置河南等

  • 青山汛

    ①清置,属兴仁县。即今贵州普安县南青山镇。有把总驻防。②即今江苏仪征市西青山镇。南濒大江,西连六合县。清时有守备驻此。

  • 琼科尔结宗

    又作青科鉴、顷科杰。治所在今西藏加查县北崔久。“琼科尔结”,藏语意为法轮王、大法轮。

  • 宜沟驿

    即今河南汤阴县南二十四里宜沟镇。《方舆纪要》 卷49彰德府汤阴县 “伏道店” 条: “宜沟驿,县东五十里,为榻河递运所,皆往来必经之道。”

  • 爱敬陂

    亦名陈公塘。在今江苏仪征市东北三十里,接邗江县界。《舆地纪胜》 卷37扬州引 《元和志》 云: 爱敬陂 “在江都县西五十里。魏陈登为太守开陂,民号爱敬陂。亦号陈登塘”。在今江苏省仪征市东北蜀冈南麓,接

  • 北清河

    在今山东境。亦曰大清河。即古济水。其上源与会通河合, 自东平分流而西北,至鱼山之东,复折而东北, 经东阿、平阴、长清、济南、济阳、博兴等县市,东北入海。清咸丰间为黄河所夺。见“清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