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阳县

宜阳县

①战国韩置,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秦属三川郡。西汉属弘农郡。北魏为宜阳郡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福昌。隋属河南郡。唐武德二年 (619) 改为福昌县。

②西晋太康元年 (280),因避太后讳,改宜春县为宜阳县,属安成郡。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隋开皇十一年 (591) 于县置袁州,并移宜阳县于今宜春市东五里。十七年 (597) 复改为宜春县。

③东魏兴和中侨置,属宜阳侨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④金大定时改寿安县置,属金昌府。治所即今河南宜阳县。元属河南府路。明属河南府。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1)古县名。(1)战国韩置,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北魏曾为宜阳郡治。东魏为阳州治。北周平齐后废。(2)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太后讳春改宜春县为宜阳县,治今江西省宜春市。属安成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迁治今江西省宜春市东,属袁州。十七年复名宜春县。(3)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置,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为宜阳郡治。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福昌县。(2)今县名。在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面积 1666.3 平方千米。人口67.1万。辖6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春秋属晋。战国韩置宜阳县(治今宜阳县韩城镇东关村),因治所在宜水之北得名。《战国策·秦策二》:“宜阳,大县也”,即此。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北魏孝昌初置宜阳郡,治宜阳县。东魏天平时置甘棠县(治今宜阳县东南)。北周平齐废宜阳县。明帝二年(558年)复置,治今宜阳县城西福昌村。隋开皇初废宜阳郡,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县为寿安县;大业时宜阳、寿安二县同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寿安县移治九曲城(今宜阳县西北),二年复置宜阳郡,治宜阳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宜阳郡为熊州,二年改宜阳县为福昌县。贞观元年(627年)废熊州,七年寿安县移治今宜阳县。开元后并属河南府。五代唐改福昌县为福庆县。北宋初复名福昌县;庆历三年(1043年)废寿安县,四年复置。熙宁五年(1072年)废福昌县入寿安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福昌县,属河南府。金初改寿安县为宜阳县(治今宜阳县城),属金昌府;福昌县属嵩州。元初同属河南府路,至元三年(1266年)废福昌县。宜阳县属河南府。清因之。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7年以洛河分界为宜南、宜北两县。1949年两县合并,仍称宜阳县。1949年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洛阳市。地处伏牛山低山丘陵、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区,洛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境。属南温带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甘薯、烟叶、棉花、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石灰石、重晶石、钾长石、蛭石等。工业有煤炭、化工、建材、日用陶瓷等厂矿。永灵公路贯穿全境,洛宜铁路支线经过东部,郑卢、宜故两条公路沿洛河两岸横贯东西。名胜古迹有灵山寺、福昌阁、虎头寺石窟、光武庙、韩城故城、石敬瑭陵墓等。


猜你喜欢

  • 都昌

    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昌邑市西二里。《方舆纪要》 卷36昌邑县: 都昌城 “齐顷公赏逢丑父之功,食邑都昌”。又引 《晏子春秋》: “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辞而不受。” 西汉置都昌侯国。区片名。在山东省昌邑市

  • 恒农郡

    ①东汉灵帝刘宏避讳改弘农郡置,治所在恒农县 (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西晋复为弘农郡。十六国前秦移治陕城 (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 (466) 避讳又改为恒农郡。太和十一年

  • 永宁寨

    ①北宋置,属石楼县。故址在今山西石楼县西六十五里黄河东岸枣庄子村北。金改为永宁关。②元改水澳寨置,即今福建晋江市东南永宁。明洪武二十年(1387)改置永宁卫。北宋置,在今山西省石楼县西北、黄河东岸。属

  • 高林山

    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6巢县: 高林山在“县南六十里。山盘伏数里,林木高耸。山下有高林市”。

  • 贝左县

    唐贞观五年(631)置,属羁縻向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或黑水、红原县境。后废。

  • 华胥

    传说中的国名。《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用为梦境的代称。

  • 吉阳山

    ①一名三姑山。即今安徽黟县东北三十里三府尖。黟山主峰之一。《方舆纪要》卷28黟县:吉阳山“今名三姑山。高三百三十仞,周三十里,有三峰鼎峙。吉阳水出焉”。②一名吉山。在今湖北广水市东南。《元和志》卷27

  • 紫荆关

    古名子庄关、金坡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八十里紫荆岭上,太行七径蒲阴。金、元以来称紫荆关。《方舆纪要》 卷10 “重险紫荆” 条引 《州志》:“以山多紫荆树,因改今名。” 山谷崎岖,扼京师西之险,为防戍最切

  • 尼谿

    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境内。《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 洞阳湖

    即青岚湖。在今江西进贤县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