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济桥

广济桥

俗称湘子桥。在今广东潮州市东门外,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宝庆二年(1226)建成,历时57年。东西两端筑石桥墩十八个, 上架石梁作桥面。中间一段,宽约100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取名济川桥。明宣德十年(1435)重修,两端石桥墩增至二十四个,中段用十八只梭形木船连接成浮桥,故称“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改称广济桥。是我国较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清雍正元年(1723)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又称南渡桥。在浙江省奉化市东。历史上是奉化三大水陆交通要道之一,上通台温,下达宁绍,为商旅过往必经之路。桥始建于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建,明清时期多次重修。为4孔梁式廊桥,全长51米,宽6.7米。石制桥墩,上承木梁,梁上木板铺面,桥上覆以22间廊屋,引桥旁有小屋12间,内有建桥碑记、禁约碑等5块石碑。 (2)在广东省潮州市东韩江上。因有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石碑于桥畔的传说,又名湘子桥。是古代著名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历时56年建成。初为浮桥,淳熙元年(1174年)毁于洪水,太守常祎重修,筑墩架桥。东西两段18墩,全长517.95米。中间一段,宽约百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舟摆渡,当时取名济川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以后重修,并增建5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1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卯榫砌成。水流湍急的江心一段,不能造墩架梁,改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是国内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明代大修5次,并在桥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楼”(已圮)。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牛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桥头有广济门城楼。1989年于下游1千米处另建韩江大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 州 广 济 桥


猜你喜欢

  • 大湟江口

    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851年1月13日),洪秀全等由金田率兵至大湟江口。咸丰元年正月十八日(1851年2月18日),太平军预设伏兵,埋地雷于大湟江口,清将向荣率兵三路进攻,

  • 涟水坝

    在今江苏涟水县城东南。《清一统志·淮安府二》: 坝上镇 “在安东县治东南,即涟水坝。为淮滨之要津。明置巡司,后废”。

  • 成德县

    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南。三国魏属淮南郡。东晋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安徽省寿县东南。属九江郡。东晋废。

  • 桐江水

    在今湖南邵东县西南。《清一统志·宝庆府一》: 桐江水 “在邵阳县 (今邵阳市) 东南。源出金仙山,北流至董家湾,合槎水又西北入邵”。

  • 石龙山

    ①在今安徽青阳县东。《方舆纪要》卷27青阳县:石龙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蜿蜒如龙”。②在今浙江庆元县治松源镇西隅。《方舆纪要》卷94庆元县:石龙山在“县治西。蜿蜒如龙”。③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九十里,接武

  • 丁郎山

    一名丁兰山。在今广西岑溪县东三十里。《舆地纪胜》卷109藤州:丁兰山“在岑溪县”。《方舆纪要》卷108岑溪县“乌峡山”条下:丁郎山“以汉孝子丁密而名。下有孝感泉。或讹丁兰山,亦高胜”。

  • 天兴州

    1664年郑成功子郑经升天兴县置,属东宁省。治所在新港(今台湾省台南县南新化镇)。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废。清康熙三年(1664年)台湾郑经升天兴县为州。治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南佳里镇。辖台湾北路地区

  • 春秋国名。在今湖北宜城市西二十里。《左传》: 桓公十二年 (前700),“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又桓公十三年 (前699),“楚屈瑕伐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杜注:“罗,熊姓

  • 杞梁墓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东三里。杞梁,名殖,春秋齐庄公时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齐侯袭莒,“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即杞梁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

  • 回雁峰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一里。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方舆胜览》卷23衡州:回雁峰“在衡阳之南。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故名。或曰,峰势如雁之回”。在湖南省衡阳市城区、湘江大桥西北侧。海拔95.4米。旧志称其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