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柘城县

柘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宋州。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大业初属梁郡。唐属宋州,贞观元年 (627) 废。永淳元年 (682) 复置。北宋属应天府。金属睢州。元末废。明洪武四年 (1371) 复置,属开封府。十年 (1377) 废。十三年 (1380) 复置,属睢州。嘉靖中徙治今柘城县。清属归德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东部。属商丘市。面积 1031 平方千米。人口93.6万。辖7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战国为楚柘邑。秦置柘县,治今柘城县城北关,属陈郡。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柘城县,治今址,属宋州。《太平寰宇记》柘城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唐初属杞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永淳元年(682年)复置,属宋州。宋初属应天府,崇宁中属拱州。金属睢州,后废。元大德七年(1303年)又置柘城县,属汴梁路。明洪武七年(1374年)再置柘城县,属睢州。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黄河决口,县城被淹;三十三年南迁今址筑新城(即今柘城县城),两城相连。清属归德府。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8年属商丘专区,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1年属商丘专区,1969年属商丘地区,1996年属商丘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涡河、惠济河、蒋河、洮河、小沙河、废黄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芝麻等。工业有机械、铸造、轴承、化肥、建材、纺织等。商周、柘睢、柘太、柘宁、柘鹿等公路在县城交会。古迹有孟庄遗址、大毛战国墓群、王马寺遗址、心闷寺遗址等。


猜你喜欢

  • 阿札?

    在今贵州水城县南。清置阿札��汛,有把总驻此。

  • 卢奴水

    在今河北定州市北。《水经·滱水注》:“卢奴城内西北隅, 有水渊而不流,南北百步,东西百余步, 水色正黑, 俗名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池水东北合滱水。

  • 桐城县

    唐至德二年 (757) 改同安县置,次年属舒州。治所即今安徽桐城县。《舆地纪胜》 卷46安庆府: 桐城县,“ 《元和郡县志》: 取桐乡为名”。宋属安庆府。南宋末移治枞阳镇,后又移今贵池市西李阳河。元复

  • 华冲镇

    清置,属沭阳县。即今江苏沐阳县东北华冲镇。在江苏省沭阳县北部,西临沭河支渠。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华冲,人口 2300。传清沭河过境,汛期常决口,当地俗谓“华冲”,故名。1949

  • 白马卡错

    又作邦卡错。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十二里处。藏语意为莲花堡。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三十二错、定(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柏兴府

    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 置,属罗罗斯宣慰司。治所在闰盐县 (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卫城)。辖境相当今四川盐源、盐边二县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降为柏兴州。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置,治闰盐

  • 那多峰

    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清一统志·曲靖府》:那多峰“在寻甸州东北。有大石寨。接东川府界。下有龙泉”。

  • 兴化

    即今越南北部永富省之兴化。清末刘永福曾据此。《清史稿·越南》:光绪九年(1883),法侵略军“进攻山西,破之,刘团溃,永福退守兴化城”。

  • 高乐县

    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南三十里董村乡。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南皮县东南董村。属勃海郡。东汉省。

  • 化乐镇

    清置,属蒲县。在今山西蒲县东南二十六里化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