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梅岭

梅岭

①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五十六里,与衢州市接界。宋 《淳熙严州图经》 卷首 《寿昌县境图》 上,寿昌县南与龙游县交界有梅岭。《景定严州续志》 卷10寿昌县: 梅峰 “在县 (今寿昌镇) 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90寿昌县: 梅岭,“宋建都临安时,此岭最为要道,凡闽、蜀、江西、荆湖、二广、云南、八番、海外诸国来者,皆经其下,亦曰梅峰。元时尚为戍守处”。

②即今福建诏安县东南滨海之梅岭镇。《方舆纪要》 卷99诏安县 “渐山” 条下: “又有梅岭,为戍守处。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败 ‘贼’ 吴平于此。”

③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东南。岭极高峻,上多梅,故名。 朱熹有 “去路霜威劲, 归程雪意深。 玉梅踈半落,犹足慰幽寻” 的诗句。《史记·东越列传》: 汉元鼎六年 (前111),“东越反,发兵入梅岭,杀汉校尉”,即此。

④在今江西南昌市西湾里区,为西山最高峰。《史记·东越列传》: 西汉元鼎五年 (前112),“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上曰士卒劳倦,不许,罢兵,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索隐》:“豫章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崖山足,当古驿道。” 《舆地纪胜》 卷26隆兴府: 梅岭 “在西山极崇峻处。下有梅仙观,今号阳灵观,旧说梅仙弃南昌尉学道于此”。《方舆纪要》 卷84南昌府: 梅岭 “以梅福得名”。

⑤在今江西宁都县东北。《史记·东越列传》:西汉元鼎五年 (前112),闽越反。六年,武帝将伐闽越,“命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正义》 引 《括地志》: “梅岭在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 《清一统志·宁都州》: 梅岭 “在州东北。……古多梅树,故名。今谓之修岭”。

⑥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两县之间。《舆地纪胜》 卷36南安军: 梅岭 “大庾岭上多梅,亦名梅岭”。《方舆纪要》 卷83大庾岭 “自九龄凿开新路后,两壁峭立,中途坦夷,上多植梅,因又名梅岭。一云,本汉初梅鋗将兵至此,故有梅岭之名”。

⑦又名修岭。在今江西广昌县西南六十里。《舆地纪胜》 卷35建昌军: 梅岭 “在广昌。有梅岭水出焉”。


(1)古山名。(1)即今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的大庾岭。《舆地纪胜》引刘嗣元《界康记》:“庾岭多梅,亦曰梅岭。”亦谓因梅销居此得名。(2)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岭极高峻,上多梅,故名。朱熹有“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诗句。《史记·东越列传》: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反,发兵入梅岭,杀汉校尉,即此。(3)在今江西省宁都县东北。西汉初在豫章郡与东越界上。《史记·东越列传》二元鼎五年(前112年),“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以备东越。《方舆纪要》赣州府宁都县:“在县北六十里,又北六十里至广昌县,亦谓之修岭,古多梅树。”(2)今山名。又称飞鸿山、台岭。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据传西汉南昌尉梅福(字子真)曾弃官学道于此,梅岭由此得名。岗峦起伏,逶迤数里,秀木翠竹,景色宜人。岭上有梅仙坛,又称梅仙祠,现建有宾馆。岭下建有江西农业大学、方志敏烈士墓。为旅游避暑胜地,辟有国家森林公园。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州城郡

    南朝梁置,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市境。北周废入建兴县。

  • 郏鄏

    即周王城所在。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至王城公园一带。《左传》: 宣公三年 (前606),王孙满曰: “成王定鼎于郏鄏。” 即此。《史记· 周本纪》 正义: “ 《括地志》 云: 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

  • 信安县

    ①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新安县置,属东阳郡。治所即今浙江衢州市。唐武德四年 (621)为衢州治。天宝、至德间为信安郡治。咸通中更名西安县。②南朝梁置,属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十五里。隋开皇

  • 三川镇

    北宋改三川县置,属洛交县。在今陕西富县西南六十里固县。《金史·地理志》 误作三水镇。(1)在河南省栾川县西部。面积93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川,人口2260。因地处上、下、北三条川的交

  • 段炉头集

    即今河北南宫市东南段芦头镇。明嘉靖《南宫县志》 卷1市集: 段卢头集在 “县东南七十里”。

  • 垂珠岭

    在今福建连城、上杭二县之间。《清一统志·汀州府》: 垂珠岭 “在连城县南百里,接上杭县界。宋建炎二年,文天祥自汀州移屯漳州,过此岭,回顾垂涕,居民表以此名”。

  • 老河头

    即今河北安新县西南三十五里老河头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7安州图:西南有老河头。

  • 环江

    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之大环江,为龙江支流。《明史·地理志》 思恩县: “南有环江,北有带溪,皆合流于龙江。” 《方舆纪要》 卷109思恩县: 环江在 “县南六里。源出县西北蛮洞中,绕流经此,东北流

  • 三汊口城

    一称三汊城。在今山东陵县东南。《旧唐书·李师古传》载:唐贞元初,淄青帅李纳“于德州南跨河而城以守之,谓之三汊,交田绪以通魏博路”。八年(792),纳卒,子师古袭位,成德帅王武俊引兵将取此城及蛤7

  • 败虎堡

    在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北七十五里败虎堡村。《清一统志·朔平府》: 败虎堡 “在平鲁县西北三十里,西至边墙六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筑,周一里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