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火焰山

火焰山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7永宁县:火焰山,“《志》云,山当宣蓟、昌平之要道,登其巅,可以望远”。民国《延庆县志》卷1:“在永宁(今延庆县东四十里)东九十里,属南山地方,形如火焰,多奇峰峻岭。”

②在今广西隆安县东北三十里。《明史·地理志》 隆安县:“东有火焰山。”《方舆纪要》卷110隆安县:火焰山“俗曰岜桑。脉自归德州来,上有泉,六七月间,山表火焰自发,因名”。

③又名华盖山、铜鼓岭。在今广西荔浦县东四十五里。清康熙《荔浦县志》卷1:火焰山“高数百丈,周围二十里,即府城南面之向山”。《清一统志·平乐府一》:火焰山“峰峦叠出,亦名铜鼓岭。山顶有塘宽数亩,深丈许。或曰即古之方山”。

④在今云南元谋县西北。《清一统志·武定州》引《旅途志》:“自元谋北渡金沙江,初行谷中,缘溪而上,十里升火焰山,其高三十里,峰回路转,陡绝之处,辅以木栈。”

⑤在今云南建水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5建水州:火焰山在“府西北十里。土有硫黄气,履之灼足,著枯叶即焦。人卧其上,可去湿疾”。

⑥一名火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方舆纪要》卷65火州:火焰山“在柳城东,连亘火州”。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中北部。东西走向,长约100千米,宽约10千米。海拔约500米,最高峰海拔881.6米。山体由砂砾岩层和红色泥岩组成,灼热阳光照射时呈现红色,似阵阵烈焰,故名。维吾尔语称山名为土孜塔格、吐斯塔格,意为“红山”。火焰山即其意译。相传《西游记》中所提的火焰山,即指此。古迹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

火 焰 山


猜你喜欢

  • 革什咱安抚司

    清康熙三十九年 (1700) 置,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北革什扎乡。宣统三年(1911) 改流,属道坞委员。

  • 广东路

    即广南东路简称。治所在广州(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贺江、罗定江、漠阳江以东地区。元至元间废入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即“广南东路”。

  • 万松关

    在今福建漳州市东三十里堆云岭。《清一统志·漳州府》:万松关“在龙溪县东三十里鹤鸣、岐山之间,即堆云岭也。山势险峻,为渡江必由之道。明崇祯二年,知府施邦曜筑关于此”。

  • 叉头镇

    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七十里。《明史·地理志》灵寿县:“北有叉头镇巡检司,后迁于慈峪镇。”

  • 黄茅尖顶砦

    在今广东兴宁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03兴宁县: 黄茅尖顶砦 “在县西四十余里。山顶旁有天然湖,四时不竭,俗呼野猪湖”。

  • 松陵镇

    唐置,属吴县。即今江苏吴江市。五代吴越天宝二年 (909) 于此置吴江县,故至今仍以松陵为吴江的别称。在江苏省吴江市北部、京杭运河两岸。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33平方千米。人口11.7万。镇人民政府驻

  • 小哨

    在今四川越西县南七十里中南菁乡南。《清一统志·宁远府二》:小相岭关“在越嶲厅南小相公岭绝顶,今为小哨,又南十里为靖边堡”。清设千总防守。

  • 群舒

    周代散布在今安徽省庐江、舒城县一带的偃姓诸小国,计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或作龙舒)、舒鲍、舒龚等国。后多为楚所并。

  • 迁陵县

    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保靖县东北十里乳香岩。南朝齐改名零陵县,迁治今保靖县。梁复名迁陵县。隋废入大乡县。古县名。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治今湖南省保靖县东。属武陵郡。南朝梁废。

  • 武溪

    一名武水。又名泸溪。沅江支流。在今湖南省西部。源出花垣县境,东南流经吉首市、泸溪县,在武溪镇入沅江。一说即东汉魏晋南北朝武陵五溪之一。两岸悉盘瓠种落武溪蛮所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建武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