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氏
春秋晋地,战国属魏。在今山西临猗县南铁匠营村。有盐池。《孔丛子·陈士义篇》 云鲁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之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资拟王公,驰名天下”。西汉置猗氏县。
古邑名。春秋晋邑,战国属魏。即今山西省临猗县南铁匠营村。有盐池。春秋末,鲁国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西汉置猗氏县。
春秋晋地,战国属魏。在今山西临猗县南铁匠营村。有盐池。《孔丛子·陈士义篇》 云鲁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之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资拟王公,驰名天下”。西汉置猗氏县。
古邑名。春秋晋邑,战国属魏。即今山西省临猗县南铁匠营村。有盐池。春秋末,鲁国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西汉置猗氏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南宕州。治所在今广西陆川县。寻属禺州。大历八年 (773) 改属顺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曾先后属白
今上海宝山县东北长江中,长兴岛西北部。民国 《宝山县续志》 卷1沙州: “长兴沙。此即前志 《水利图》 所称鸭窝沙,俗以其形如睡鸭,故名。后改长兴。”
在今山西和顺东。《方舆纪要》卷43和顺县:合山在“县东四十里,盘踞纡回,上多柏松,下有郎君、娘子二泉”。
即今台湾省台北市东松山区。原为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猫里锡口社,清嘉庆二十年 (1815) 改为锡口,因旧社为名。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松山。
南宋临安城 (今浙江杭州市) 内四河之一。《淳祐临安志》 卷10载: “茅山河,东自保安水门,向西过榷货务桥,转北过茅山井、蒲桥,至梅家桥。”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曾组织厢军大浚茅山河,使公私舟楫航运称便
在今贵州锦屏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铜鼓卫:石炭堡“在卫西”。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板桥镇附近。《文选》 卷27谢玄晖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 诗,李善注引 《水经注》 曰: “江水经三山,又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版桥浦。”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
又作巴延珠尔克卡伦。清雍正五年(1727)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西北。
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南。《舆地纪胜》卷37扬州:玉钩亭,“元和中,李夷简建,名曰玉钩亭。皇甫湜作记”。
在今俄罗斯境滨海边疆区北兴凯湖西南岸。清属宁古塔副都统。清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红土岩地方在兴凯湖西沿适中之外,正南循铁线道二百二十九里弱(俄里一百零三里)为双城子。”清咸丰年间被俄割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