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真阳县

真阳县

①北魏永安三年 (530) 置,属郢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西南。东魏天平四年 (537) 属义阳郡。北齐废。

②南朝宋初改慎阳县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大明后又为慎阳县。北魏皇兴中复为真阳县。隋开皇十一年 (591) 废。十六年(596) 置真丘县,大业初改为真阳县,属汝南郡。唐武德四年 (621) 属豫州。载初元年 (689) 改为淮阳县,神龙三年 (707) 复为真阳县。宝应元年 (762)属蔡州。蒙古至元三年 (1266) 省入息州。后复置。明洪武四年 (1371) 省入汝阳县。弘治十八年(1505) 复置,移治今正阳县,属汝宁府。清雍正二年 (1723) 改为正阳县。

③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左阳县置,属随州。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五十里。大业三年 (607)改为土山县。

④北宋乾兴元年 (1022) 改浈阳县置,为英州治。治所即今广东英德市。南宋庆元元年 (1995) 为英德府治。元至大初废。


古县名。(1)南朝宋改慎阳县置,治今河南省正阳县北。北齐废。隋大业初改真丘县复置。属汝南郡。唐载初元年(689年)改名淮阳县,神龙初复名真阳县。金属息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寻复置。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弘治十八年(1505年)复置,移治今正阳县,属汝宁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正阳县。(2)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以浈阳县改名,治今广东省英德市。北宋历为英州、真阳郡治,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为英德府治,元为英德州治。元至大初废入英德州。


猜你喜欢

  • 烟洲市

    即烟竹湖市。今湖南常宁县东北八十里舂水西岸烟洲镇。

  • 汤坑市

    即今广东丰顺县(汤坑镇)。清乾隆《潮州府志》卷14丰顺县:汤坑市在“县南六十里金鼎寨”。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巡司于此。在今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置巡检司治此。

  • 郴义县

    五代唐改义昌县置,属郴州。治所在今湖南汝城县南。北宋太平兴国初改为桂阳县。五代楚改义昌县置,治今湖南省汝城县南十五里石塘村。属郴州,后属敦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名桂阳县。

  • 应天巡抚

    明宣德五年(1430)置,驻苏州府(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万历中移驻句容(今句容县),后复还苏州府。辖南直隶江南诸府及江北安庆一府,相当今江苏的江南、安徽的长江流域地区。清废。

  • 高资镇

    亦曰高家镇。明置,属丹徒县。即今江苏丹徒市西四十里高资镇。明置巡司于此。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西北部,北临长江。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高资,人口7000。因高资港得名。清设镇。1

  • 威远厅

    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威远直隶州置威远直隶厅,属云南省。十三年 (1735) 降为散厅,属镇沅府。治所在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南郊的大寨。乾隆三十五年 (1770) 改属普洱府。1913年废为

  • 鄂尔多斯部

    明、清蒙古诸部之一。明成化间(1465—1487),一些蒙古部落入居河套,达延汗置为右翼三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称 “鄂尔多斯者,为汗守御八白室之人” (传成吉思汗死后于其地建陵,立白屋八间)。即以

  • 保定巡抚

    明正统十年 (1445) 命侍郎巡抚保定等处,但尚未专设。成化八年 (1472) 从居庸关中分顺天巡抚地为两巡抚,其西巡抚保定等府,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统辖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

  • 杨县

    西汉改杨氏县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东古城址。三国魏改为杨国,属平阳郡。西晋复为杨县。北周属永安郡。隋属临汾郡,隋末改为洪洞县。古县名。本春秋晋杨氏县,西汉改为杨县,治今山西省洪

  • 白草岭

    ①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清一统志·楚雄府》:白草岭“在大姚县北八十里。岭极高,为诸山之冠”。②一作白岭。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境。《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6北凉录:玄始十二年(423),“乞伏炽盘来攻,遂陷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