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英山

英山

①在今湖北英山县东。《明一统志》 卷14庐州府: 英山 “在英山县东五十里。其山峰峦峭拔秀丽,上有井,井上常有云气,望之罕见,见之其年必丰”。县以此山名。

②即浈石山。在今广东英德市东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102英德县: 英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州以此名”。《清一统志 · 韶州府》: 浈石山,“ 《县志》: 有英山在县东三十里。产奇石,盖即古浈石山也”。

③亦名龙洞山。在今四川永川市西北二十里。《元和志》 卷33永川县: “南面接延陵英山。” 《舆地纪胜》 卷161昌州: 英山洞 “在永川县西,去县三十里。山间有石,洞穴深远,延袤数里。穷绝处有一潭,莫测涯涘,高明空阔,各有登陟如楼阁状,行数百步,有龙潭湍激,漂出败蓬破板,疑与江河相接,沟湫竟从后洞出”。《方舆纪要》 卷69永川县: 龙洞山 “一名英山”。今有英山林场。

④在今陕西华县西南三十里。《山海经·西山经》: 石脆山 “西七十里曰英山”。


猜你喜欢

  • 鱼鳌山

    在今陕西宁强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56宁羌州: 鱼鳌山 “宋绍定四年,蒙古拖雷入汉中,分两军。东军屯于兴元、洋州之间,以趋饶风关; 西军由别路入沔州,取大安军路,开鱼鳌山,撤屋为筏,渡嘉陵江,入关堡

  • 都云 (雲) 州

    五代楚置,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南。后废。

  • 大沩山

    ①即今江西铜鼓县西南大沩山。《清一统志·南昌府一》:大沩山“在义宁州西南二百五十里。周四十里,西通湖南浏阳,东通新昌,南通萍乡。林木茂盛,昔为盗薮。明万历中设铜鼓石营守备于此”。同治《南昌府志》卷2义

  • 龙门岭

    ①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北十里。《清一统志·宁国府一》:龙门岭“在太平县西北十五里。上下十余里,势甚高峻”。②在今浙江武义县南。《方舆纪要》卷93武义县“稽句岭”条引《闻见录》:“县南四十里曰龙门岭,有

  • 昂可剌

    元北境部族,又译盎吉剌。在今俄罗斯安加拉河及叶尼塞河中下游地区。《元史·地理志》 昂可剌者: “因水为名,附庸于吉利吉思,去大都二万五千余里。” 又载: 谦河流经吉利吉思境,“注于昂可剌河,北入于海”

  • 渔山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3蓟州:渔山,“ 《图经》: 州西北三里有渔山,高百余丈,周五里。郡在此山之阳,故曰渔阳。下有渔水,即今州城南之龙池河也”。又清 《日下旧闻考》 卷114引 《四

  • 扶赖营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南,西江东岸扶赖村。《清一统志·肇庆府》:扶赖营“在封川县(今封川镇)东二十里江北岸,相近有都乐营。明隆庆五年建”。

  • 大员驿

    明置,属儋州。在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西北南罗镇。

  • 沫水

    ①即今四川中部之岷江。《宋史·河渠志》:“沫水出蜀西徼外,今阳山江、大皂江皆为沫水,入于西川。”②一名渽水、涐水。即今四川西部大渡河或青衣江。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时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

  • 白石山

    ①在今河北涞源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白石山“山多白石,有白石谷口,路通直隶唐县”。②在今辽宁辽阳县东。《辽史·地理志》东京辽阳府:“白石山亦曰横山。”③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三十里。《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