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蜀郡

蜀郡

周赧王元年 (前314) 秦惠王置,治所在成都县 (今四川成都市)。《元和志》 卷31成都府: “以蜀山以为郡名。” 西汉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宁以北地。东汉建武元年 (25) 公孙述据蜀,改为成都尹。十二年 (36) 复改为蜀郡。辖境缩小。西晋太康十年 (289) 改为成都国,后又为蜀郡。隋开皇初废,大业元年 (605) 复为蜀郡。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益州。天宝元年 (742)复为蜀郡。至德二年 (757) 改为成都府。秦李冰、西汉文翁、东汉第五伦、廉范等曾任太守,均有德政。李冰创建湔堰 (都江堰),至今仍为成都平原农业的命脉。汉晋时与广汉、犍为二郡合称三蜀。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置,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约当今四川省岷江流域、沱江中上游、涪江中游和大渡河下游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巴、蜀两郡置广汉郡,辖境缩小,仅有今成都市以西,松潘县以南,汉源、九龙县以北,康定县以东地区。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分西南部置蜀郡属国,辖境更小。西晋太康十年(289年)改置成都国,后复为蜀郡。东汉至南朝陈属益州。隋开皇初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益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蜀郡,至德二载(757年)改成都府。


猜你喜欢

  • 南山石刻

    在今四川大足县城南五里南山上。为宋代道教摩崖石刻群。《舆地纪胜》 卷161昌州: 南山“在大足县南五里。上有龙洞醮坛,旱祷辄应。淳化二年供奉官卢斌平蜀余贼任秀等,斌率兵顾昌州南斗山,南山最高,望眼阔远

  • 蒗荡渠

    一作莨荡渠、狼汤渠。即战国至秦、汉间之鸿沟。《汉书· 地理志》 河南郡荥阳县: “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 《水经· 河水》: “又东过荥阳县北,蒗荡渠出焉。” 故道自

  • 和平水

    即今广东和平县西北之和平河及县南之浰江。《方舆纪要》 卷103和平县 “镇水” 条内: 镇水“又东南合和平水,即浰水也”。

  • 辛市镇

    即新市镇。今陕西渭南市北辛市镇。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中部。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辛市,人口 4930。宋置新市镇,元改今名。1949年设辛市乡,1961年设公社,1984年复乡,

  • 暮稜水

    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牤牛河。源出市东南摩琳山,西北流入拉林河。《金史·世纪》: “腊醅麻产侵掠野居女直,略来流水牧马。……世祖复伐之,腊醅等绐降,乃旅。腊醅得姑里甸兵百十有七人,据暮稜水守险。” 清称

  • 陵口镇

    即今江苏丹阳市东南十五里陵口镇。南朝齐、梁诸陵,多在金牛山旁,此为入陵之口,故名。又名武进口,因南朝萧氏为武进人。《南齐书·王敬则传》: 永泰元年 (498) 王敬则反,武进陵口,恸哭乘肩舆而前”。即

  • 龙祗山

    在今湖北竹山县南。《寰宇记》卷143竹山县:龙祗山“在县南二里。古老相传,昔有道士王若冲于此山服柏叶, 身上毛生碧绿色, 白日升天”。

  • 小城子

    ①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小城子镇。1946年于此置宁城县。1948年迁治八里罕镇。②即今辽宁康平县西北小城子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康平县图:西北有小城。③即今吉林梨树县东北九十里小城子镇。《

  • 遏换城

    又作阿缓城、阿换城。即今阿富汗北昆都士。唐显庆中,置月氏都督府治此。《旧唐书·地理志》 月氏都督府: “于吐火罗国所治遏换城置,以其王叶护领之。于其部内分置二十四州,都督统之。”即“阿缓城”。

  • 丰陵

    唐顺宗李诵的陵墓。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元和志》卷1富平县:“顺宗丰陵,在县东北三十三里瓮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