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山
即石龙冈山。在今四川大足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61昌州:龙岗山“在大足县西三里”。
在吉林省东南部,延伸至辽宁东部新宾满族自治县境。《清史稿·地理志》:龙岗山脉“以其为永陵干脉,故曰龙岗”。属长白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海拔400~1000 米。东段为熔岩台地,多火山口湖,有“七十二龙潭”之称。辟有龙岗火山龙湾风景区。西段由片麻岩和花岗岩构成,多广谷浅丘。辉发河和浑江分水岭。森林资源丰富,并富铁、铜、金等矿。
即石龙冈山。在今四川大足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61昌州:龙岗山“在大足县西三里”。
在吉林省东南部,延伸至辽宁东部新宾满族自治县境。《清史稿·地理志》:龙岗山脉“以其为永陵干脉,故曰龙岗”。属长白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海拔400~1000 米。东段为熔岩台地,多火山口湖,有“七十二龙潭”之称。辟有龙岗火山龙湾风景区。西段由片麻岩和花岗岩构成,多广谷浅丘。辉发河和浑江分水岭。森林资源丰富,并富铁、铜、金等矿。
①春秋楚置,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史记·张仪列传》:“(楚)靳向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即此。秦属汉中郡。东汉建安末为上庸郡治。南朝梁废。②隋开皇十八年(5
唐宋时成都城街道之一。相当今四川成都市红光中路石笋街一带。《全蜀艺文志》卷38唐刘禹锡《新修福成寺记》:“益州石门街大逵坦然,西驰曰石笋街。”因街有挺然耸峭石二株得名。杜甫《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
在今安徽宁国县西北三十里文脊山东南侧。《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文脊山“有六洞,梅圣俞与张献民同游,留题刻石焉”。《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文脊山“东南有石壁峭立,划然中开,俨若城阙,谓之山门。中有山
在北京故宫乾清宫墙外西南。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清康熙时为皇帝书斋。雍正时重修,此后成为皇帝居住和进行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著名的三希堂即在养心殿的西暖阁。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
在今山西大同县境。一说在今内蒙古丰镇市南十六里。《寰宇记》 卷49云州云中县: 奚望山 “在郡东一百里”。《金史· 地理志》: 大同县有奚望山。《清一统志·大同府》: 奚望山 “在大同县东”。
亦作瑶山,又名大瑶山。即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清一统志·平乐府》: 大瑶山 “在修仁县南黄峒山后。丛山叠箐,路险难行。宽袤六七十里。修水自此发源。内有六噶、六定、三片、六段等瑶”。
①唐渤海国置,属仙州。治所当在今辽宁西丰县境。辽属通州。金废。②辽置,属通州。治所在今辽宁昌图县境。后废。
北宋置,属邕州左江道。在今广西靖西县南。元废。北宋置,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东南。
①北宋置,属清江县。即今江西樟树市西南永泰镇。②北宋熙宁五年(1072)降永泰县置,属盐亭县。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六十里永泰乡。十年(1077)改置永泰尉司。在江西省樟树市南部、赣江东岸。面积27.6平方
①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清一统志·台州府一》:白云峰“在天台县北三十里。《道书》以为第十六福地。一名司马悔山”。②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中峰寺后。清道光《峨眉山志》卷2:白云峰“即白岩峰, 中峰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