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九品制

九品制

以九品区分官员等级的制度。三国魏时改变两汉粟石品级制,始分官员为九品,晋与南朝除梁采用班品法外均沿用其制。北魏时将九品各分正从, 自正四品以下又各分上下阶。共分三十品。三国魏采用九品制时各品所属之官大致如下:一品,大将军、三公、丞相等属之;二品,诸四征、四镇将军及诸大将军等属之;三品,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监令及九卿等属之;四品,城门校尉、领兵刺史及御史中丞等属之;五品,给事中、单车刺史、郡国守相内史等属之;六品,尚书令、左右丞、诸县署令秩千石者属之;七品,诸县令六百石以上者属之;八品,太常斋郎、诸县署令千石以上者丞等属之。第九品,诸县署丞、尉,王官舍人,诸乡有秩等属之。北魏正从九品所属文官,大致如下:正一品,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等属之;从一品,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属之;正二品,尚书令、太子太傅等属之;从二品,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监、司州牧、四镇将军等属之;正三品,侍中、中领军、司州刺史等属之,从三品,散骑常侍、征虏将军、中州刺史等属之;正四品,城门校尉、黄门侍郎、下州刺史等属之;从四品,中书侍郎、谏议大夫、左右中郎将等属之;正五品;郡国守相、内史等属之;从五品,大司马大将军掾属等属之、正六品,司徒主簿、县令等属之,从六品,太子舍人等属之;正七品,中县令等属之;从七品,司州主簿等属之;正八品,司州祭酒、下县令等属之;从八品,公车令、符节令、诸署令属之;正九品,中黄门等属之;从九品,太子牧长等属之。北魏于正四品以下,除分正从外,复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北齐、隋初与唐沿其制。隋炀帝时废上下阶,九品共分十八阶。宋元明清诸代之制与炀帝时同。

猜你喜欢

  • 库部曹

    官署名。西晋武帝置,为尚书三十四曹之一,设郎主其事。南朝宋,隶都官尚书。南朝沿置。北齐尚书省度支尚书置,掌戎仗器用所须事,以郎中一人领之。隋初隶兵部尚书,置侍郎一人。文帝开皇六年,置员外郎一人,司其籍

  • 司刀盾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司戈盾下士二人, 掌理戈盾等器。北周依《周礼》置司刀盾中士,正二命;司刀盾下士,正一命。属夏官府武藏中大夫。

  • 笔帖式哈番

    满语“文官”之意。指正卿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之文职官。

  • 太仓长

    官名,汉时齐国置此官,为太仓长官,掌仓谷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

  • 东曹属

    丞相府僚属名。汉朝置,三国、西晋沿置,秩二百石。协助东曹掾管理二千石长吏任免事务。不置掾时,即为东曹主官。详见“东曹”。官名,汉置,为公府属官,位在掾下,掾为正,属为副,佐掾掌二千石长吏的任命和调动,

  • 平准署

    官署名。北齐司农寺置,设令、丞,掌平准之事。隋初因之,炀帝时改隶太府寺。唐沿置,掌供官市易之事,凡百司不用之物及没官之物皆以时出卖。设令、丞、监事、典事等官职。官署名,汉置,掌平物价,其长官称令,有丞

  • 工商部

    民国十七年设立,直属中央行政院,管理全国工商行政事务。民国十九年与农矿部合并为实业部。官署名。南京临时政府置实业部,北洋政府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分置农林、工商两部。工商部掌理全国工商行政事务。

  • 散号将军

    官职种类。北魏置,隋、唐因之。指不带兵、没有实际职掌、仅代表品阶待遇的名号将军。北魏末战事频繁,授官较滥,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规定担任官职低于自己应授品阶者,可加散号将军,享受该官的品阶待遇

  • 左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秩正三品。英宗至治二年 (1322) 二月,由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分立。置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下辖十行军千户所,一守城千户所,一屯田千户所。置营于清州

  • 舍儿别赤

    职名。元朝置。亦作“舍里八赤”。舍儿别,波斯语音译,原为糖浆名称,因太祖时有撒麻耳干也里可温医生献舍儿别治病,后专于怯薛中设调制御用舍儿别人员,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