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宗正司
官署名。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择宗室贤者一人管勾,掌外居宗室事务。大观三年(1109)罢,政和二年(1112)复置。南宋初,先移镇江,几经迁徙后,止于泉州。
官署名。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择宗室贤者一人为知宗,所在通判职官兼丞、簿,掌宗室之居于南京者,其纠合、检防、训饬如大宗正司。置敦宗院以供宗室疏属居住,给钱米及婚嫁丧葬费用。立学校,置大、小学教授。南宋初,南外宗正司移于镇江,其后屡迁,止于泉州(今福建泉州市)。
官署名。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择宗室贤者一人管勾,掌外居宗室事务。大观三年(1109)罢,政和二年(1112)复置。南宋初,先移镇江,几经迁徙后,止于泉州。
官署名。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择宗室贤者一人为知宗,所在通判职官兼丞、簿,掌宗室之居于南京者,其纠合、检防、训饬如大宗正司。置敦宗院以供宗室疏属居住,给钱米及婚嫁丧葬费用。立学校,置大、小学教授。南宋初,南外宗正司移于镇江,其后屡迁,止于泉州(今福建泉州市)。
1、官署名。《集韻》:“古者军行有牙(衙),尊者所在。后人因以所治为衙。”牙,通衙。参看“衙门”条。宋代苏轼《柯仲常异鹊诗》:“仁心格异族,两鹊棲其衙。”2、唐代天子所居曰衙。《新唐书·仪卫志上》:“
官署名。金朝置。属殿前都点检司。掌饲养和训练皇帝御用马匹、牛群等。设提点、使、副使领局事,秩正五品、从五品、从六品。下设直长、掌厩都辖、副辖等官。官署名,金置。掌御马调习牧养,以奉其事。其官有提点,正
官名。清与民国时期蒙古各旗置,无定员定职,在印务梅伦有事故时代理其职务。
官名。汉、晋有之,例由令长自辟署。隋炀帝时,诸县始遍置。唐朝赤县置二人,其他县置一人。初以流外人充任,高宗时始定为品官,任上县者,正九品下。负责勾稽县署簿籍,纠正县内非违。北宋太祖开宝三年(970),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司金中大夫雕工中士佐官,正一命。
官名,西汉置,属太仆,掌养良马。蹏,“蹄”字的古号。“昆蹏令”即“昆蹄令”。详“昆蹄令”条。
官名。十六国前燕、后秦、南燕等国皆置,掌观察天象。当时甚受重用,常参议政事。参见《晋书·艺术·黄泓传》。
官名。辽朝北面官,行军都部署司监治官。临时委任,收兵卸职,仍回本任官。
杂任职名。隋始置,属秘书省太史曹,掌习漏刻之节,以时唱漏。唐沿置,属司天台。员额四十人,都由中、小男充任,一定时期以后,转补为典钟、典鼓。
官署名。清初户部沿明十三司之制,增设江南一司,共分十四个清吏司,每司都设郎中、员外郎与主事,一般是七、八人,最多到十二人,另外有笔帖式一百二十一人,经承六十八人,分别在各司办事。各司分别掌核各该省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