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学

太学

学校名。周朝置为王公贵族子弟之学府,即大学,高于小学一级。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束发受教,学习成年人的各种礼仪。《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汉武帝用董仲舒建议兴太学,传授儒家经典,以博士为师,以造就官僚人才。东汉更盛,顺帝时有学舍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就读的太学生达三万。三国魏沿置。西晋初太常所置国子学,亦习惯称为太学。东晋置,又别立国学。南朝宋、齐等仅置国子学,隶太常。于国子学置太学博士,为国子诸学之一。北魏、北齐等与国子学、四门学并置,地位低于国子学,学生人数多于国子学。郡国学亦称太学。北周置,而不置国子学。隋唐五代为国子诸学之一。隋置博士五人、助教五人,学生三百六十人。高祖仁寿元年(601),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仍置博士五人,总知学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旧制,博士、助教均减为二人,学生五百人。唐沿置,博士三至六人,助教亦三至六人,掌教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之曾孙入学者。分五经为业,每经百人。宋朝沿置为最高学府。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置,内舍人二百人,由八品以下官员及平民子弟中招收。神宗熙宁元年(1068)增置外舍人一百人。四年行三舍法,自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徽宗创辟雍为外学。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重建。先后所设学官有国子祭酒、司业、博士、直讲、丞、主簿等。学职有学正、学录、学谕等。西夏仁宗人庆二年(1145)设,仁宗亲临祭孔仪式,并对师生分别给予赏赐。金朝设,隶于国子监,位在国子学下。置博士四人,后减二人,助教四人,后仅置一人。明清时作为国子监之俗称。详见“国子监”。


汉武帝置,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设学官,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后汉书·襄楷传》:“太学,天子教化之宫也。”《后汉书·鲁恭传》:“(鲁恭)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学《鲁诗》。”《后汉书·和帝纪》:“赐博士员弟子在太学者布,人三匹。”注:“武帝置博士弟子,昭帝增员满百人,宣帝倍之,元帝更设员千人,成帝更增员三千人。”《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晖传》:“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猜你喜欢

  • 舰队统制

    武官名。清末置巡洋长江舰队统制一人,掌统领舰队,以副都统充任,加正都统衔。

  • 中宫执旗

    官名。金置,属卫尉司。员额二人,为皇后常侍官的一种。

  • 宫门署

    官署名。北齐置,设仆射六人,掌诸宫门禁。隶光禄寺。北周设中士掌宫门署,隶地官府。

  • 交子务

    官署名。宋设此官署,掌管纸币流通事务,宋徽宗大观元年改称钱引务。见《宋书·食货志下三》。

  • 差委

    ①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任用官员方法之一。由皇帝钦派称差,由各衙门堂官及各省督抚等所派称委。凡学政等限年期满更换之差,均请旨简派,各衙门所属无额缺官员,均由本堂官派委。② “差委侍卫章京”之简称。

  • 苑丞

    官名。汉朝始置,为上林苑次官,亦称“上林丞”。隶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林苑有五丞。”南朝宋置,为掌御苑之官。时设乐游、上林、南苑诸御苑,各置苑丞主其事。清朝亦置,为内务府属官。设于内务府奉宸

  • 册命

    帝王祝告天地宗庙,册立后妃,封赏臣子所用的文书。《尚书·周书·顾命》:“太史秉书”,“御王册命”。后用指册立或册封之事。(1)亦作策命,为西周至春秋时周王任命官员的制度。册命之制,在西周以前即已产生,

  • 虎贲右仆射

    官名,汉置,俸比六百石,掌虎贲郎习射。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虎贲中郎将”条。

  • 梵像提举司

    官署名。元朝仁宗延祐三年(1316)由梵像局改立,秩从五品,隶工部诸色人匠总管府下,掌绘画佛像及土木刻削工匠。置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 忠正

    功臣号。宋制,以赐外臣及中书、枢密院臣僚。参见“功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