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少府

少府

①官署名。亦作“小府”。战国韩、赵等国置,掌工官器械制造。②官名。秦、西汉列位九卿,秩中二千石,职掌帝室财政,如皇帝私府。管理山泽陂池市肆租税收入,供宫廷日常生活、祭祀、赏赐开支,其库藏比掌管国家财用的大司农丰裕。兼管衣食器用、医药娱乐丧葬等宫廷内部服务事务和宫廷手工业,管辖直接为皇帝服务的机要官员、内侍、宦者。其机构之大、属官之多,在列卿中居首位。西汉设丞六员,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 (考工)、左弋 (佽飞)、居室 (保宫)、甘泉居室 (昆台)、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中书谒者 (中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掖廷)、内者、宦者诸令、丞,胞人、都水、均官诸长、丞,上林十池监等。新莽改名共工。东汉复旧,秩中二千石; 机构职能变动较大,财政收入悉归大司农,助理机要国政的尚书、符节等署及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御史台权位日增,仅在名义上隶属之; 宫廷内部服务多由宦者担任,官职、机构激增,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及黄门、掖庭、永巷、御府、钩盾诸宦者官署,名义上隶属之,实际上皆得自专,权势极大。少府实际职掌宫廷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和财宝的保管等杂务,领太医、太官、守宫、上林苑令、丞。至魏、晋、南朝,原来在名义上有隶属关系的尚书、侍中、御史等皆各自独立为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等中枢机构,宫廷服务及宦者诸署分隶尚书省、门下省、光禄寺等,少府主要管理宫廷手工业。三国魏三品,领材官校尉、太医、太官、上林苑、御府、钩盾、中藏府、中左右尚方、平准令、丞。西晋三品,领材官校尉、中左右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东晋哀帝时省并丹杨尹,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复置,省卫尉后,诸冶令亦属之。南朝宋三品,领左右尚方、东冶、南冶、平准等令、丞。南齐又有锻署、御府、上林等令。梁改称“少府卿”。北魏初仍置,孝文帝太和十五年 (491)以后改名“太府”。隋炀帝时分太府寺别置“少府监”,管理宫廷手工业,历代沿置。参见“少府卿”、“少府监”。②官名。太后三卿之一。两汉魏晋南北朝置,掌皇太后宫私府库藏出纳,皆冠太后宫号为官名。地位与九卿相当。③秦、西汉初 “将作少府”的简称。④汉朝郡太守内府,掌管太守私人财政。《汉书·循吏 ·文翁传》: “减省少府用度。”颜师古注:“少府,郡掌财物之府,以供太守者也。”⑤十六国前凉州牧府的别称,是前凉仅次于太府 (都督府) 的政权机构。设长史、司马等属官。参见 “牧府”。⑥北周“少府下大夫”的省称。⑦唐朝对县尉的俗称。因当时称县令为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故名。⑧清朝对内务府大臣的别称。因内务府管理宫廷服务各项事务,故名。⑨ 明、清对县典史的别称。


1、官署名,战国时韩魏等国置,掌工官器械制造。《史记·苏秦列传》:“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耒者,皆射六百步之外。”注:“《集解》:韩有谿子弩,又有少府所造二种之弩。时力者,谓作之得时,力倍于常,故名时力也。”

2、官署名,也是官名。秦汉皆置,王莽时改称共工。西汉时掌山海池泽之税,东汉时掌衣服宝货珍膳等。《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后汉书·百官志》:“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丞一人,比千石。”属官有:太医令丞、太官令丞、守宫令丞、上林苑令丞、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黄门署长、中黄门冗从仆射、中黄门、掖庭令、永巷令丞、御府令丞、祠祀令丞、钩盾令丞、中藏府令丞、内者令丞、尚方令丞、尚书令、尚书仆射、符节令、兰台令史等。

3、帝祖母属官。掌奉宣帝祖母命,关通宗亲谒见,帝祖母出则从。《后汉书·百官四·大长秋》:“其中长信、长乐宫者,置少府一人,职如长秋,及余吏皆以宫名为号,员数秩次如中宫。本注曰:帝祖母称长信宫,故有长信少府、长乐少府,位在长秋上,及职吏皆宦者。”

4、将作少府的简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章、大木、大材。

5、汉朝郡府掌财物的机构。《汉书·文翁传》:“減省少府用度。”注:“师古曰:少府,郡掌财物之府,以供太守者也。”

6、州牧府的别称。十六国前凉的政权机构,置长史、司马等官。

7、少府下大夫的简称。北周有“少府下大夫”,时人也省称“少府”。

8、县尉的俗称。唐朝称县令为明府,因县尉的职位低于县令,故称县尉为少府。后人也沿其称。

9、典史的别称。明朝清朝县典史别称少府。

10、内务府大臣别称。因为清朝内务府掌宫廷各种服务性事项,类似秦汉少府,故以少府作其别称。

猜你喜欢

  • 司兵书佐

    官名。隋初州置兵曹参军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以州统县,改兵曹参军事为司兵参军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改司兵参军事为司兵书佐。参见“司兵参军事”。

  • 外务部总理王大臣

    官名。清末外务部之长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亲王内特简,专任总理部务。又称总理亲王。宣统三年(1911)省。官名。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设,为外务部的长官,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 司玄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为春官府典命下大夫属官。北周沿置,后改典命为大司礼,遂隶大司礼,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大司礼为礼部,又为礼部下大夫属官。正一命。佐司玄中士掌国内道士、道观事务。武帝

  • 牧夫

    ①官名。又称“牧”。西周置,主管一方政令的伯长。《尚书·周书·立政》: “宅乃牧,宅乃准。”孔安国传: “牧,牧民九州之伯。”又《立政》: “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②各官署长官泛称。《尚书·周

  • 度支都尉

    官名。三国魏置。掌诸军兵田。职与典农都尉相通。七品,秩六百石。隶大司农。西晋省。官名,三国魏置,属大司农,掌兵田(军垦),职与典农都尉类似。七品,六百石。晋省。

  • 安众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间曹操置,三国魏沿置,三品。杂号将军名,东汉末年曹操置,掌征伐。

  • 掌冶署

    官署名。隋朝太府寺置,有令二员、丞四员; 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隶少府监。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掌冶方署置,令一员、丞二员,掌冶铸金银铜铁及涂饰玻璃玉作; 另有监作、典事等。北宋存其官名而无职

  • 太子右率

    官名。即“太子右卫率”。

  • 礼科给事中

    官名。明清礼科之属官。明洪武六年(1373)设,二人,秩正七品,推年长者掌印。二十四年定设六人。秩正九品。建文(1399—1402)中改为从七品。万历(1573—1619)中裁一人。又,南京礼科亦设一

  • 大农令

    官名。秦置治粟内史,掌国家钱谷财货等财政收支、汉初沿置,至景帝后元年 (前143)更名大农令。省称“大农”。秩中二千石,有两丞。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