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捺钵

捺钵

辽中期以后的政治中心。《辽史·营卫志序》说:“有辽始大,设制尤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兴宗以后捺钵逐渐形成定制,春捺钵在春州鱼儿泊捕鹅,在鸳鸯泺或混同江钩鱼;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张鹰;秋捺钵在庆州伏虎山射鹿;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猎虎。这是辽帝从事政治活动的独特形式,通过钓鱼、围猎等活动,加强同少数民族各部酋长的联系。辽诸帝于每年冬夏两季,在冬夏两捺钵召开两次大政会议。会议完毕后,即春水、秋山将届时,皇帝起牙帐,赴春水秋山地点,除由契丹官员全体及应役之人扈从外,并有少数汉人随驾。其人选据《辽史·营卫志》谓:“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契丹官员既全部扈从,则契丹官所管辖的北面宫帐、部族、属国之政,仍可由辽帝随地随时处理。在大政会议之后,汉官自宰相以下大部返于中京居守,处理汉人事务。汉宰相可任命文官县令、录事以下,不须奏闻,县令以上亦可先行堂帖权差,然后于大政会议时取旨,由辽帝加委追认;武官的任命则须奏闻。金沿辽制,在好山好水处建立捺钵,《金史》译为行宫;元代也在北方建驻冬或驻夏的行宫,有时称为刺钵或纳宝。金元的捺钵仅为渔猎而设,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惟清代于热河置行宫,在木兰围场进行秋狩,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举动,仍有辽代捺钵的遗意。

猜你喜欢

  • 法部承政厅

    官署名。清末法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稽查各司重要事务,办理秋、朝审进呈册本,负责本部所辖京外各职进退,区划各审判厅辖区,调度各检察机关,置左、右丞各一人,参事二人等。

  • 东都少尹

    官名。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河南府左、右司马置,员二人,从四品下,掌贰府州之事,岁终则更次入计。

  • 商报馆

    官署名。清末商部附属机构。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职掌编辑发行商报,通过刊登本报招商、集股诸事及各地商情,以推动工商业。置提调官一人,本部司员兼充。编辑聘请学问深邃通达商务者出任。清末商部所属机构

  • 左六司

    官署合称。渤海国忠、仁、义部及支司爵、仓、膳部总称。

  • 石济水次仓丞

    官名。北齐置。参见“石济水次仓令”。

  • 知南面诸行宫副部署

    官名。辽置,见“汉儿行宫都部署院”。

  • 司宾署

    官署名。明洪武 (1368—1398) 中置,隶鸿胪寺。置署丞一人,正九品。建文 (1399—1402)中罢。成祖即位复置。掌教外国使臣来朝时仪礼之事。

  • 橐泉监

    官署名。秦置,属太仆,有长、丞,主皇帝乘马。西汉因之。东汉省。官署名,秦汉皆置,掌养御马,其官为长、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仆》,参看“橐泉”条。

  • 院长

    ① 唐朝指御史台三院御史之为首者,分别主持三院院务,遂以其为御史之别称。见赵璘《因话录》卷五。②唐朝拾遗之别称。见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③唐朝翰林学士院之翰林学士承旨。《新唐书》卷一三

  • 东北路都统所

    即“东北面行军都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