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文散官

文散官

官名合称。隋始置。散官初无文武之分。隋、唐时指不带职事的文官,授此以酬勤劳。隋有上柱国、柱国、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自从一品至正四品、称散实官,加文武官之德声者。高祖开皇六年(586) 又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八郎,正六品上至从九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 皆罢。自从一品至从五品,置光禄、左、右光禄、金紫、银青光禄、正议、通议、朝请、朝散等九大夫。唐朝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左右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中大夫、通直散骑常侍、中大夫、员外散骑常侍、中散大夫、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朝议郎、承议郎、通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纪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自从一品至九品。太宗贞观十一年(637) 改通议郎为奉议郎,光禄大夫以下至朝散大夫的品级略有变动。开府、特进皆给俸禄,预朝会。光禄大夫以下,朝散大夫以上无俸禄,不预朝会。朝议郎以下,黄衣执笏,于吏部分番上下承使及亲驱使。宋朝以后也称散官为散阶,完全成为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宋初分二十九阶: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奉大夫、中奉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郎、承直郎、奉直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奉郎、给事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自从一品至从九品下。神宗元丰三年 (1080)罢。金、元以后定为四十二阶: 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大中大夫、中大夫、少中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奉德大夫 (后改朝列大夫)、奉政大夫、奉议大夫、奉直大夫、奉训大夫、承德郎、承直郎、承务郎、儒林郎、文林郎、承事郎、纪事郎、从仕郎 (元改从事郎)、登仕郎、将仕郎、登仕佐郎、将仕佐郎,金自从一品上至从九品下,元改正一品至从八品。元制,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以下为敕授; 宣授以制任命,敕授则由中书署牒。一品至五品服紫,六品至七品服绯,八品以下服绿。明朝沿置,四十二阶: 特进荣禄大夫、特进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资善大夫、资政大夫、资德大夫、中奉大夫、通奉大夫、正奉大夫、嘉议大夫、通议大夫、正议大夫、亚中大夫、中大夫、大中大夫、中顺大夫、中宪大夫、中议大夫、朝列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奉议大夫、奉政大夫、奉训大夫、奉直大夫、承直郎、承德郎、承务郎、儒林郎、宣德郎、承事郎、文林郎、宣议郎、从仕郎、征事郎、迪功郎、修职郎、迪功佐郎、修职佐郎、将仕郎、登仕郎、将仕佐郎、登仕佐郎,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分初授、升授、正二品至从四品有加授。清初沿置,仅用于封赠。

猜你喜欢

  • 中校署令

    官名。即中校令。官名,即中校令,秦汉皆置,掌帅工徒治宫室。《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成帝

  • 宁沙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七班,拟镇兵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仍拟镇兵将军。

  • 信义将军

    官名。 西晋惠帝(291—306)时拓跋猗㐌置。无员限。北魏建国后未设。

  • 百官表

    官府文书名。宋朝百官诣殿朝见皇帝,宰相为班首押班,向皇帝所呈贺表、拜表,称为百官表。郡国有大庆瑞、奉上尊号、请行大礼等,群臣皆上百官表。

  • 公府车曹

    公府诸曹之一。三国时魏于咸熙元年(公元2 64年)置于丞相府,设掾二人、属一人,主丞相车舆,秩第七品。西晋杨骏为太傅时置车曹属一人;东晋初,晋元帝镇东丞相府则置车曹参军。

  • 军政长官公署

    官署名。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于某些地区设立长官公署,管辖区内的军事与行政事务。最先设置的是西南行政长官公署,国防部成立后改称军政长官公署,内部机构亦有所调整。又有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与东南军政长

  • 典南袍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因南王早死,附于北王统下。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袍”。

  • 都水监主簿

    官名。西晋水衡都尉置主簿一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 ,改立都水监,炀帝大业(605—618)中,置一人。唐朝沿置,从八品下,负责掌印、勾检稽失,纠举运漕 渔捕有违失者。北宋初不置,仁宗嘉祐三年(1

  • 节史

    郡门下吏名。晋置,见“郡小史”。

  • 双宣

    官场用语。宋朝翰林学士院每日有学士一员入值,遇朝廷有大除拜,则召两员同时入值分撰制词,称双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