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春官

春官

①官署名 (1)西魏、北周春官府简称。参见“春官府”。(2)唐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尚书省礼部改称,后代即以为礼部或其首长别称。(3)太平天国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天、地、春、夏、秋、冬定名,春官即礼部。②官名。(1)传说宓羲(伏牺氏、大皞氏)、共工、神农、黄帝、颛顼所置春、夏、秋、冬中五官之一。《左传·昭公十七年》: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孔颖达疏: “黄帝以上四代用云、火、水、龙纪事其官之名,必用云、火、水、龙为之。但书典散亡,更无文纪其名,不可复知”。“服虔云: ‘黄帝以云名官,盖春官为青云氏,夏官为缙云氏,秋官为白云氏,冬官为黑云氏,中官为黄云氏。炎帝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共工以水名官,春官为东水,夏官为南水,秋官为西水,冬官为北水,中官为中水。大皞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此皆事无所见,苟出肺肠。”《汉书·百官公卿表》: “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应劭注: “颛顼氏代少皞氏者也,不能纪远,始以职事命官也。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2)《周礼》六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 “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周礼·春官·序官》: “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3)明初四辅官之一,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九月置春、夏、秋、冬四辅官。所任皆耆儒,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秋冬官未备,以春夏官兼摄。寻罢。参见“四辅”。(3)太平天国礼部正、又正、副、又副之官统称。(4)太平天国朝内官春官正丞相、春官又正丞相、春官副丞相、春官又副丞相。又,女官中朝内官所置春官正、副丞相,亦称。


官名。古代常以春夏秋冬四时或金木水火土五行名官。

1、《史记·五帝纪》注说,黄帝受命时有云瑞,因此以云名官:春官青云,夏官缙云,秋官白云,冬官黑云,中官黄云。

2、周置六官,其一为春官。宗伯为春官,掌管典礼,所以后世称礼部为春官。见《周礼·春官·宗伯》。

3、唐武则天光宅元年曾改礼部为春官,神龙元年复旧。见《旧唐书·职官二·礼部》、《新唐书·百官一·礼部》。

4、自唐宋,到明清,掌管天文历法的长官下属有春官正,为五品官员,掌司四时一方的变异。参看《新唐书·百官志二·司天台》。

5、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九月设春夏秋冬四官,称为四辅。见《明史·职官一》。

猜你喜欢

  • 太子车舆局丞

    官名。北齐置,为太子车舆局长官。

  • 礼制馆馆长

    北洋政府设置,原为礼制馆的长官,后在其上置总裁、副总裁。见“礼制馆”。

  • 盛京礼部右司

    官署名。清朝盛京礼部办事机构。顺治十五年 (1658)置,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皆为满员。掌理供应各陵祭物,管理僧道养赡,并供给过往官吏饭食。光绪三十一年 (1905) 裁。

  • 成忠郎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改左班殿直置,正九品,属小使臣。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左班殿直为成忠郎,秩正九品。

  • 护三巴校尉

    官名。亦称三巴校尉。南朝宋明帝泰始六年(470)置(一说泰始五年置),任张悦为之,加持节、辅师将军,领巴郡太守,以巴东、巴西、梓潼、建平五郡隶之。银印青绶,武冠,绛朝服。南齐高帝建元二年(480)罢,

  • 骑兵参军

    官名。省称为“骑兵”。西晋末司马睿丞相府始置为僚属,为骑兵曹长官。东晋诸公、将军府置,南朝沿置。南朝宋七品,梁四班至流外七班,陈八品至九品。北魏至唐称“骑兵参军事”。北魏公府、将军府置,自从六品上至从

  • 提中关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掌龙江关(即天京海关)的稽查与税收事务。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指挥。知非子《金陵杂记》记天京地区设有三个税关:“于是首逆又设关卡三道,以防偷漏,其名为伪天朝提中关、提头关

  • 永巷帅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六品。

  • 东宫禁防

    东宫武官名。南朝梁置,掌东宫护卫,见《南史·昭明太子传》。

  • 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

    官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 ,始于诸节度州置,以京官充任,掌助理郡政,总领诸案文移,凡郡事皆与守倅通签书。徽宗大观二年(1108),改为司录参军。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复旧名。临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