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职等级。北魏官员等级分正、从九品,品内又分等则谓之阶,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令,每品分上、中、下三阶; 二十三年令,从三品以上不分阶,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两阶,依考格迁转,五等爵及从五品以上者可以阶当刑两岁,亦可转让。北齐官品,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两阶。隋朝沿其制。唐朝流内九品分三十阶,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庸,有以资荫,有以秀孝,有以劳考,有免除而复叙者,皆依法申报。北宋文臣有散官二十九阶、寄禄官阶和选人官阶,武臣有散官三十一阶、寄禄官阶,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并罢文、武散阶,以旧文散官阶为新寄禄官阶,定为二十四阶,后增为三十七阶; 徽宗崇宁二年(1103)以承直郎至将仕郎换选人七阶,政和二年(1112)武阶易以新名,为五十二阶; 又定内侍官十二阶、医官十四阶。金朝文散官九品四十二阶; 武散官正三品以下阶与文资同,为三十四阶; 司天翰林官自从四品而下,立为十五阶;太医官自从四品而下,立为十五阶; 内侍自从四品以下,十五阶; 教坊亦如之。元朝文散官八品四十二阶,九品无散官; 武散官正二品至从八品三十四阶; 内侍散官正二品至从八品十四阶; 司天散官从三品至从八品十四阶; 太医散官从三品至从八品十五阶; 教坊司散官亦如之。明朝文散阶四十有二,正一品至从九品;武散阶三十,正一品至从六品。清朝有封赠正一品至从九品十八阶。


封建王朝官吏的等级次序。《汉书·匡衡传》:“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新唐书·百官志一》:“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其辩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以时考覈而升降之。”

猜你喜欢

  • 堂阙

    官制用语。宋朝官员差遣的一种窠阙。如监察御史、省郎以上官员、秘书省编修官、各路节镇通判、州教官、大理寺法官等重要差遣,皆由政事堂除授,其员阙亦归政事堂掌握,称堂阙。

  • 马步军都虞侯

    宋朝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省称。

  • 掌冰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有凌人下士二人,掌理藏冰出冰的政令。北周依《周礼》置掌冰中士,正二命;掌冰下士。正一命。属天官府膳部中大夫。

  • 押院中使

    官名。唐玄宗开元五年(717)乾元院置一员,掌出入、宣进奏,领宦官监守院门。

  • 筮占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筮人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太卜下大夫属官,掌以蓍草占卜吉凶,执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下设筮占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

  • 汉忠将军

    将军名号。东汉初置。光武帝时有汉忠将军王常,见《后汉书·王常传》。杂号将军名,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光武帝纪》:“汉忠将军王常为横野大将军。”

  • 廷尉奏谳掾

    官名。汉代廷尉的掾属之一。《汉书·儿宽传》:“廷尉汤以儿宽为奏谳掾。”掌以古法义决疑狱。

  • 右厨

    官署名。战国置。主管饮食的机构。《三代吉金文存》卷二第五三页著录有战国铭刻“右䏭”之称。

  • 省善后局

    官署名。清政府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设于各省,以抚绥流亡、营造宫衙为其目的。

  • 廷平

    ①官名。廷尉平之省称。西汉宣帝置。《汉书·刑法志》: “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②唐朝大理评事俗称。官名,也写作“廷评”。1、汉朝“廷尉平”的简称,详“廷尉平”条。2、唐朝大理寺评事的别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