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岌
即魏王继岌。后唐庄宗长子。同光三年(925),封魏王,为西南行营都统,率都招讨使郭崇韬灭前蜀,军政号令一出崇韬。蜀平,宦官李从袭等因财物多入招讨使府,言崇韬将割据蜀地,禀告庄宗与刘后。刘后乃自为“教”给继岌,令杀崇韬。次年,崇韬被杀,他班师至渭南,闻洛阳兵变,庄宗已死,李嗣源(明宗)称监国,左右皆溃,乃自杀。
即魏王继岌。后唐庄宗长子。同光三年(925),封魏王,为西南行营都统,率都招讨使郭崇韬灭前蜀,军政号令一出崇韬。蜀平,宦官李从袭等因财物多入招讨使府,言崇韬将割据蜀地,禀告庄宗与刘后。刘后乃自为“教”给继岌,令杀崇韬。次年,崇韬被杀,他班师至渭南,闻洛阳兵变,庄宗已死,李嗣源(明宗)称监国,左右皆溃,乃自杀。
五代官府盐业专卖,借以向民户推征苛税。盐税名目繁多,有随丝盐钱、蚕盐、随屋盐钱、人户食盐钱等。随丝盐钱行于后唐,指民户每年随两税丝向官府交纳的食盐税。蚕盐始于后唐,为官盐的一种赊销形式,每年二月俵散,
即“阿古柏”。
官署名。清代内务府三院之一,掌管皇家各苑囿事务的机构。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雍正六年(1728)始定官制。置兼管事务内大臣、卿、郎中、员外郎、主事、苑丞等职官,掌景山、瀛台、玉泉山、南苑、圆明
西夏牌符。铜质。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厘米左右。上有穿纽。正面刻西夏文“防守待命”四字,背刻西夏文人名,笔画多草率。为西夏军队值宿者佩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羌、胡等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魏书·太宗纪》:泰常五年(420)“夏四月,河西屠各帅黄大虎、羌酋不蒙娥等遣使内附”。后亦通称少数民族首领。
官名。传说黄帝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
官制用语。宋代官员差遣的一种窠阙。有些差遣,如监察御史、省郎以上官员,秘书省书局编修官,各路节镇通判,各州教官,大理寺法官等,朝廷较为重视,定为政事堂掌握的窠阙,由宰相、执政直接注授,称堂阙。堂阙皆为
官署名。清代特置管理蒙古事务之机构。崇德元年(1636)置,以承政为主官,又设参政等官佐之。三年以蒙古部落尽来归附,改置理藩院,遂废。
上海至江宁(今南京)铁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洋大臣请筑吴淞至江宁铁路,次年先筑淞沪段。二十九年闰五月订立《沪宁铁路借款合同》,向英国银公司借款三百二十五万镑,由该公司代为营造全路及行驶火车,
明代科举制度。儒士除通过荐举得官外,亦可径直入科场参加考试。景泰时,吉安府自生员之外,儒士报科举者,往往一县至有二、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