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二人台

二人台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亦称“蒙古曲儿”。原由一旦一丑表演,故名。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及临近的山西北部、河北张家口一带。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戏。由本地民间流行的爬山调与蒙古族及汉族民歌结合发展而成。一说形成于包头,另说形成于河套,实际上形成于土默川农村。进行化妆表演,唱、舞、道白相结合,活泼生动,地方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传统剧目有《走西口》、《看花灯》、《打金钱》等200余种。有东路、西路之别,其剧目、曲调、唱腔、风格、演出形式虽相同,但也有互异之处。呼和浩特市以西为西路,唱腔吸收戏曲和蒙古音乐成分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呼和浩特以东为东路,受晋剧影响较深,曲调较多,保留朴实、优美的民歌风韵。二人台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尤其解放后发展较快,艺术形式日臻完善,出现多人表演形式,并伴以各种乐器。

猜你喜欢

  • 兴平公主

    ?—1038西夏景宗妃。辽国公主。耶律氏。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二月,李德明为结好契丹,遣使为子李元昊请婚,许之。辽景福元年(1031),兴宗新立,封李元昊为驸马都尉,爵夏国公。封宗室女为兴平公主

  • 库叶

    见“库页岛”(1109页)。

  • 建州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明政府在开元城(所在说法不一,有说为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大城子古城)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后赐名李思诚,《清史稿》作李诚善)

  • 锡克沁千佛洞

    见“西克辛佛教寺院”(717页)。

  • 桶子甲

    壮族古战服,护身甲胄。宋时流行于邕州(治今广西南宁市)左、右江溪洞。侬人(今壮族先民)战士多服之。明清时称“毼”。制法:用两块半圆形桶状的兽皮,晒干后用绳子将前胸后背两块系合在一起,套

  • 厘钞

    元代小面额纸币。指五文以下中统钞。世祖中统元年(1260),始印行中统元宝交钞,面值由十文至二贯文共10等,无厘钞。元人称钞一贯为一两,百文为一钱,十文为一分,一文为一厘,故五文以下钞为厘钞。至元十二

  • 孛罗帖木儿

    ①(?—1365) 元末将领。又译孛罗铁木儿。蒙古散只兀氏。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子。初随父镇压红巾军。至正十二年(1352),以平襄阳功,授云南行省理问。十五年,为刘福通败于中弁。次年,以平太康

  • 阿得

    拉祜语音译,意为“借种”。解放前云南澜沧县拉祜族地区对借地耕种的称谓。借种的耕地一般只局限于旱地,很少借种水田。解放前大部分旱地虽然已从寨公有转化为个体长期占有和私有,再不能随便开种,但旱地的买卖与租

  • 普泰

    北魏节闵帝(前废帝)元恭年号。531—532年,凡2年。

  • 洪郭尔鄂笼

    即“烘和罗鄂笼”(19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