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俺答汗传

俺答汗传

书名。据今发现的唯一蒙文抄本题称《名为宝汇集之书》,正文中又称作《介绍转轮王俺答汗生平的名为宝鉴之略传》、《天圣俺答汗之善行传记》,书末则称作《转轮王俺答汗传》,今通译作《俺答汗传》或《阿勒坦汗传》。作者佚名。约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或稍后,早于※《蒙古黄金史纲》和※《蒙古源流》。作者根据※俺答汗义子※恰台吉(达颜恰)记录的资料加上自己所闻撰成此书,体例为蒙文编年体传记。全书不分段,均用韵文,以押头韵的四行诗为其基本形式。以佛教开篇,简述成吉思汗以来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达延汗的传略。中间详述俺答汗的生平事迹,包括北征兀良哈,西征畏兀特和卫拉特,南征明朝,庚戌之役,隆庆和议,兴建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改宗佛教,迎请索南嘉措(第三世达赖喇嘛),青海仰华寺大法会,请栋科尔呼图克图至土默特传教等。后部叙述俺答汗去世后其子孙的活动,如迎请第三世达赖喇嘛至蒙古传教,三世达赖在蒙古入寂,欢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赴藏,翻译《甘珠尔经》等。末尾为作者后记。书中采用蒙古历、藏历和汉历的干支纪年。本书是迄今发现的有关明代蒙古的最早蒙文历史著作,书中实录性的资料,加上作者高度的史学、文学和佛学修养,赋予本书极高的学术价值。它是研究明代蒙古史、蒙汉藏关系史、蒙古佛教史、历法、蒙古语言和文学的珍贵文献。现公诸于世的唯一蒙文抄本原藏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王府家庙内,1958年被发现后,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全书54页,两面用竹笔书写,计107面,页长34.6厘米,宽10.7厘米,每面约24行,多至28行,附有西乌珠穆沁旗王公世系,约抄写于顺治十五年(1658)以后。20世纪六十年代初,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学者珠荣嘎开始对本书进行整理和研究,1984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其整理的蒙文排印木并附有抄本影印件。199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汉文译注本。本书的发现和公布在国际蒙古学界引起强烈关注,纷纷著文进行研究。1986年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关于本书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日本学者森川哲雄将其转写为拉丁文和译成日文,并作了详细注释,于1987年在福冈市出版了《<俺答汗传>研究》。本书的资料使明代蒙古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猜你喜欢

  • 诺伯

    彝语音译。又作诺波。“诺”意为“黑彝”, “伯(波)”意为“好”,全意为“好黑彝”或“好骨头黑彝”。解放前四川大小凉山奴隶主以血统划分的奴隶社会阶层之一。是奴隶主阶级血统论的产物。黑彝奴隶主自诩骨头和

  • 歌圩

    壮语称“窝坡”、“窝墩”、“欢龙洞”。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及云南文山州境内者,多有固定场所;其它地区无固定场所。多于春节期间及夏历三月三前后举行,其它重大节日或农闲

  • 速来蛮

    伊儿汗国第十六代汗。蒙古孛儿只斤氏。伊儿汗※旭烈兀后裔,麻合马之子。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不赛因汗死,无嗣,诸王争立,内乱迭起。五年(1339),被哈剌察儿(亦称洒克哈散)立为汗。辖地伊剌克(今

  • 阿克米

    怒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贡山县怒族地区对借贷的一种称谓。借贷分实物和货币两种。最早发生在同族人内部,不计较利息,归还时多给一点也只是出于酬谢。后来随着各个个体家庭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发展,不管借实物或货币都

  • 杀牛族

    党项部族名。地在庆州(今甘肃庆阳)西70里之马岭寨,有族帐2000余户。向与宋朝为敌。西夏开运元年(1034)七月,夏景宗李元吴进攻宋朝,曾派兵为元昊前驱军,侵入宋环、庆(今甘肃环县、庆阳) 2州,宋

  • 孛罗忽

    见“伯颜猛可”(1092页)。

  • 内会鸡

    见“纳会鸡部”(1272页)。

  • 俟利伐

    见“俟利发”(1690页)。

  • 乌也

    ①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皆没有瓦里。乌也为辽景宗※彰愍宫下之一瓦里。是词语亦作人名,《辽史·奚和朔奴传》:“子乌

  • 古鄯

    古城堡名。位于今青海民和县中部。东汉和帝时(88—105),于此筑龙耆城。前凉为晋兴郡和晋兴县治所。南凉为龙支堡。北魏改设金城县。西魏改称龙支县。北周属凉州。唐属鄯州。明归西宁卫管辖,并设置马驿,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