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千人邑

千人邑

辽金常见的一种民间组织。由崇奉宗教的善男信女集结组合而成。亦作千人邑会。北魏以降,很多地区为建寺造像组成邑、会、社等不同名称的民间组织,人数众寡不一,辽金多达千人,以至二、三千人或更多。此“千”非确指,乃泛称。大康七年(1081)《义丰县卧如院碑记》:“共结千人之邑。”乾统三年(1103)立有《金山演教院千人邑记》碑。也有另立邑名,如大兜率邑、罗汉邑、劝化邑、法华邑、念佛邑、螺钹邑、太子诞圣邑等。成员一般称邑众,或邑人。有僧有俗,主要承担捐款义务。首领称邑头、邑主、邑长或菹首,一般由推举产生,妇人亦可担任。有的还设二官、三官、提点、都勾当、举事、邑师、邑正、邑录等。各邑具体情况不同,无统一行制。有一寺多邑;有的还及修桥铺路等善事。社会动荡时,亦有以邑、社组成自卫武装,或秘密结社。据辽穆宗应历十五年(965)《重修云居寺壹千人邑会之碑》云,寺主谦讽为筹款修寺结邑,“结一千人之社,合一千人之心,春不妨耕,秋不废获,立其信,导其教,无贫富后先,无贵贱老少,施有定例,纳有常期,贮于库司,补兹寺缺。”是典型的一例。

猜你喜欢

  • 贵阳府志

    书名。清周作楫修,萧琯、邹汉勋纂。88卷。成书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卷首有贺长龄、乔用迁、翁同书、周作楫等人作序四篇。内容包括大事记、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疆里图记、山水图记、山水副记、城郭图

  • 阿剌罕

    1233—1281元朝大将。又译阿里罕。蒙古札剌儿氏。※也柳干子。袭父职,为诸翼蒙古军马都元帅。宪宗九年(1259),随忽必烈围宋鄂州(今武昌)。世祖中统二年(1261)从帝大败叛王阿里不哥于昔木土脑

  • 婆离八部

    辽代部族名。一说其部名为“婆离八”;另说“婆离”即“颇里”,所统八部。辽兴宗重熙十七年(1048),首领虎��带领部众附辽,成为辽属国(一记成辽部族)之一。辽北面属国官中置

  • 远番四卫

    明代对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的合称,归西宁卫管辖。

  • 岭表

    古地区名。泛指大庾、都庞、骑田、萌诸、越城五岭以南地区,故亦称岭南或岭外。

  • 耶律良

    ?—1070辽代晚期学者。又作耶律白。字习撚,小字苏。契丹族。生于乾州(今辽宁北镇西南)。为著帐郎君之后。自幼家贫,然极勤学。读书医巫闾山,学已博,又不顾路遥,赴南山求学,为时人所赞。兴宗时入仕,初补

  • 秃发氏

    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东汉和帝永元(公元89—105年)中,北匈奴在汉、南匈奴联合打击下西迁后,鲜卑据有匈奴故地,并匈奴余众10万余落。长期杂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秃发氏。与北魏拓跋氏同源。原居塞北,

  • 吐谷浑东迁

    吐谷浑原居今甘肃、青海一带。唐龙朔三年(663),为吐蕃所败,其王诺曷钵率部逃凉州(今甘肃武威),请内徙。咸亨元年(670),唐为援送吐谷浑部还故地,用兵吐蕃,兵败大非川,未遂。青海东部吐谷浑原驻牧地

  • 盐引

    金、元时期取售盐的凭证。元代、盐实行专卖,商人向盐运司纳钱钞,换取盐引,凭引至盐场取盐,贩运各地。太宗二年(1230),行盐法,每引盐400斤,价银10两。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中统钞9贯。至

  • 夷貉

    见“貊”(17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