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和硕格格

和硕格格

清代宗室中和硕亲王之女所系之称。临婚时,亲王福晋所生之女封郡主,品级相当于郡王福晋,郡主额驸品级相当武职一品;侧福晋所生之女降二等封郡君,品级相当于贝子夫人,郡君额驸品级相当武职三品。封郡主、郡君者,均授封册。格格属近支者,与额驸俱岁支俸银、俸米;远支者惟各封虚衔,不予发放身俸。例定和硕格格已授封者,不随家父升降;夫妻一方遇降革或开复,则另一方亦随之。近支中和硕格格下嫁蒙古移居牧区者,郡主岁支俸银160两、俸缎8疋,额驸银100、缎8;郡君俸银60两、俸缎8匹,额驸银50、缎5。皆由户部支给。其子及龄,概封二等台吉(或二等塔布囊)。

猜你喜欢

  • 门强

    藏语音译,意为“流浪不定的人”,又称“打雪猪的人”。解放前四川甘孜藏区德格地区由※差巴(支差的人)和※科巴(意为“需要的人”,有属民之意)分出来的一个社会阶层。流浪的“阁帕尼屏”亦称之。无家产,无固定

  • 伯克年班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定期进京朝觐制度。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六品以上各城伯克分3班轮年入觐。八月中旬出发,十二月抵京。每班约40人为限。二十八年(1763),以入觐人数过多,定分4班轮年入觐,停

  • 戛雄

    见“牯脏头”(1665页)。

  • 上六工

    清代撒拉族地区名。即街子工、草滩坝工、查加工、苏只工、别列工、查汉大寺工。指清雍正八年(1730)后,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期间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部撒拉族地区。“工”,突厥语音译,指

  • 布姆杜

    景颇语音译,意为“山上的主人”。汉称“山官”。解放前景颇族地区一定范围内的政治领袖。辖区包括一个或几个乃至十几个村寨不等,通过以山岭、河流或道路为界。各自为政,无隶属关系。早期具有氏族长或公社首领性质

  • 青泥浦

    古地名。故址为今辽宁大连市西南小平岛。因此处海底是淤泥及硬泥而得名。是唐与渤海水路来往必经之地。

  • 边务收支局

    清代办理边务收支总汇之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边务大臣赵尔丰报部批准,于巴塘设立。选精干之委员充当总办,设提调一员,兼办文案,并颁木质关防印。下置统计、经纪、垦务、矿务、工程五科,由委员分科

  • 好太王碑

    高句骊第十九世王(392—413年在位)墓碑名。王名谈德(《梁书》、《北史》作“安”),谥号全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亦简称“广开土王”。“太”,一作“大”。立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清光

  • 拜洗

    契丹语音译。“受赐”之意。参见“设罢”(923页)。

  • 当煎羌

    西羌的一支。又作荡姐羌。西汉时活动于河湟地区。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陇西太守马援,击先零等羌于临洮、浩门、允吾谷和唐翼谷等地,战后,徙其一部于三辅。永初元年(107),西羌大起义爆发,积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