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族土司制

土族土司制

元明清王朝在土族地区以封授土族或其他民族首领世袭官职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其始祖为他族者,因长期生活在土族地区,后裔亦逐渐融合于土族中,成为土族土司制的组成部分。元朝因袭唐宋王朝羁縻措施,利用少数民族首领管当地各族人民,先后封※祁贡哥星吉为金紫万户侯,任甘肃行省理问所土官;※李南哥为西宁州同知;※南木哥、※帖木录、※癿铁木、※尕力癿、※薛都尔丁等也分别授予不同官职。明洪武(1368—1398)初年,因袭元制,先后封授归附的元遗臣※朵儿只失结为河州前卫指挥,升西宁卫指挥使,※陈子名为指挥佥事;※沙密为世袭总旗;另亦封授一些千户、百户等土官世职,先后受封者计有16家之多。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诸土司各领所部耕牧,各有辖区和属民,在辖区内总揽大权,互不统属,由其子孙承袭管理。并建有衙署、监狱等一整套统治机构、以及土差、土兵以加强统治。按《明律》规定,土司可根据当地习惯法订立一系列“土规”、“土律”,并有权审理辖区内各类案件,其判决不得反抗或违背。清因袭明,凡归附的土司,原官职、品级仍旧。清雍正三年(1725),各土司参加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反清叛乱,因协助清兵把守要隘有功,后该地未行改土归流,土司制度仍其旧。后随着土族社会内部阶级分化和土族人民的反抗,及清王朝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削弱其实力,土司势力逐渐衰落,至清末民初只剩8家。1931年8月,土司制度正式废除。

猜你喜欢

  • 湖广通志

    书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巡抚徐相国等五人受命主纂,布政使司参议宫梦仁、姚淳焘等协修,参加者达60余人。80卷,附图考1卷。成书于二十三年(1684)。体例遵十一年(1672)颁布之《河南通

  • 洛阳城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河南省西部,背负芒山、面临龙门,洛、伊、瀛、涧四水纵横其间,地势险要,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九朝古都”所在。其具体位置历来有二:①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本西周

  • 和硕特南左翼末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群科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罗卜藏察罕附罗卜藏丹津叛清,旋又悔罪降。三年(1725),授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2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

  • 吴黑苗

    明嘉靖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龙许保”(496页)。

  • 僧道辨伪

    元朝建国前后由朝廷召集僧道两家各就其经典教义、史事所进行的辩论。曾经历二次。第一次在戊午年(宪宗八年,1258),那摩国师、少林长老福裕奏举道家《老子化胡经》为伪托,宪宗蒙哥召释道两家至开平府(今内蒙

  • 塔思

    ①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成吉思汗二年(1207),为术赤招降。 ②(1212—1239)蒙古国将领。又名查剌温,或译查老温。札剌儿氏。※木华黎国王孙,※孛鲁

  • 庆州白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原称释迦如来舍利塔,俗称白塔子。座落在契丹上京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庆州为契丹腹地,附近庆陵葬圣宗、兴宗、道宗等3代帝后。是塔建于辽兴宗重熙十八年(1049),为八角七级

  • 大宁路

    元地方政区名。至元七年(1270)改北京路置。辖境约东至大凌河,南达辽东湾,西抵长城喜峰口,北以今赤峰和阜新市一线为界。治所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领录事司1,县7:大定、龙山、富庶、和众、金

  • 鲁胤昌

    见“鲁允昌”(2267页)。

  • 爽酋

    唐代南诏职官名。为南诏三个掌管赋税官之一。参见“南诏官制”(15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