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曹人

曹人

居于台湾山地的高山族一支。人口有4724人(1975年)。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以阿里山为中心,散居在曾文溪上游及陈有兰溪左岸部分地区;南部在下淡水溪上游,荖浓溪与楠梓溪流域。多在海拔500—2000米之间山地。一般以同一氏族(或家族)的若干家庭组成一个村落,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保留若干父系多世代大家庭,数十人同居一大屋。猎场、渔场和耕地为民族所有。除有少量水田外,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耕作方式一直比较粗放,渔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阿里山有由若干民族聚落组成的部落,每个部落均有自己的领域和首领。部落成员可使用部落领域内本民族组织的土地,根据年龄、性别不同参予部落的公共事业,有互相救援和共同对敌的义务。有关整个部落的重大事情,如对外战争,或割让部落领地等,不仅要与各氏族头人商量,而且要召开部落会议广泛听取意见,部落会议决定事项,任何人不得更改。首领家和部落民的人家一样依靠劳动为生。

猜你喜欢

  • 阿穆岱鸿台吉

    见“脑毛大”(1901页)。

  • 撒赫斯

    撒拉语音译,意为“解开辫子”、“改变发式”。亦称“哭嫁歌”、“哭婚调”。旧时撒拉族姑娘出嫁时,向母亲、长辈哭诉苦衷的一种歌。流行于青海等地。以句首“撒赫斯”而得名。没有固定的曲调。当新娘前往男家完婚梳

  • 后秦武昭皇帝

    见“姚苌”(1772页)。

  • 敦达库蒙

    亦作都木达洪。蒙古语音译,意为“中等地位者”、“普通人”、“无职务者”。蒙古社会平民阶级中的中等户。一般不担任官职,拥有一定财产,少数拥有家仆。平时是封建领主征用实物的主要对象,战时充当骠骑兵,装兜兵

  • 处可汗

    即“吐贺真”(707页)。

  • 西纳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西纳上寺。在青海湟中县。青海东部地区萨迦派古寺之一。元、明时期西纳部落首领及其家族,历受朝廷重视。第一代西纳喇嘛喜饶益希曾护侍元帝师八思巴返藏,元朝授其家族西纳贝本三道虎头牌,封为宗

  • 和林路

    见“和宁路”(1445页)。

  • 白族调

    白族传统民歌短调。或称白曲。以白语演唱,不同于以汉语演唱的对口山歌。有严谨的格式和韵律。最常见的格式为每首八句,分两个乐段,以“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形式组成,即头一句为3个音节,二、三、五、六、七句

  • 宣让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天历二年(1329),世祖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子帖木儿不花由镇南王改封。

  • 杨佛嵩

    ?—412东晋十六国时期氐帅。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人。初为东晋平远将军、护氐校尉。统军作战,骁勇果锐。东晋太元十八年(393)八月,叛晋投后秦,与姚崇共败晋追兵,被姚苌封为镇东将军。次年,受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