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札萨克旗

札萨克旗

清代所设游牧旗之中的主要一种。清廷对蒙古的统治体制是: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和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实行王公(封爵)制度、札萨克制度和盟旗制度;内属蒙古实行总管旗制度;此外由于对藏传佛教的特殊政策而产生喇嘛旗。除八旗蒙古这一清朝世仆外,其游牧旗可分为三种:即札萨克旗、总管旗及喇嘛旗。中以札萨克旗为最多。自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蒙古各部归附清朝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札萨克旗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综清前期,于内外蒙古、青海与西北蒙古以及回部(维吾尔)之哈密、吐鲁番此二处之间,共设有200个札萨克旗。于蒙古,每部或编为一旗,或多达20余旗不等。直隶理藩院。内蒙古49旗原属旧藩,清人俗称“内札萨克”;其余蒙古149旗则称“外札萨克”。援※“内八旗”之制,敷设其官弁:普设札萨克之职以掌旗,即旗长,由清政府于各旗内王公中任命,给予一定的自主自治权,属※世职之一(“公中札萨克”除外)。置协理台吉为副手,下设管旗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诸员及领催、什长诸人以治理。旗际间互不统属,各统以驻扎之将军、办事大臣等。除地处偏僻的孤旗之外,则以其邻近数旗、同部或同翼的旗分,各建立3年一次的会盟之制,由清政府任命盟内各旗中的札萨克1人兼摄盟长,充会盟召集、主持人。外札萨克蒙古各盟长无兵权。内札萨克蒙古各盟不设副将军。副将军,该置者每盟置1员,以稽察盟内各旗军容、器械等,授之纛(多用正黄、正白旗)。遇征兵,从者由清政府资以粮饷;平时,其生计悉由各旗自理。

猜你喜欢

  • 山东东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金初以宋京东东路改置,治所在益都(今山东益都县)。辖有益都、济南2府,密州、莱州2节镇州,沂州、棣州2防御州,潍州、滨州、海州、莒州、淄州、登州、宁海州7刺史州。各府州共领有53县,

  • 打哄格布喷

    僜语音译。西藏察隅地区僜人的一种熊皮挎包。包为长方形,用熊头部皮子缝制,熊的双眼用在包面上,两耳留在包盖上,背带用上百枚钱币串结而成。背时挎左肩,包袋部垂至前身右腿处。实用装饰用途兼有。旧时富人家庭男

  • 鲜虞

    先秦时期狄人的一支。西周幽王八年(前774)即见于记载。初分布于西周之北,即今陕北和晋西一带。春秋时成为白狄中最强大的一支,东邻赤狄,奉赤狄潞氏为盟主,建北狄政权。北狄分裂后,长狄赤狄先后被华夏诸侯所

  • 苴仁

    明初云南大理领主。白族。大理人。末代大理总管※段明长子。洪武十五年(1382),明将蓝玉,沐英等攻破大理,与大理总帅段世及弟苴义同被俘(一说其父亦在被俘之列)。十六年,兄弟同被押送至明京师(今南京),

  • 凤翔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以宋秦凤路置,治凤翔(今属陕西省)。辖凤翔、平凉2府,泰州和陇州二防御州,德顺、镇戎二刺史州。全路有县33、城1、堡4、寨14、镇15。凤翔府屋县于贞祐四年(1216

  • 曳落河

    见“拽剌”(1620页)。

  • 孛儿帖

    见“孛儿台”(990页)。

  • 甘宁青史略

    书名。甘、宁、青地方史专著。近人慕寿祺(甘肃镇原人,字子介、号少堂)编撰。1936年成书,同年由兰州俊华印书馆刊行。共40卷。卷首3卷。正编32卷72章,章以年系月,以月系事,附编5卷。本书于西北甘、

  • 白头誓

    锡伯族婚俗之一。主要流行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霍城县等地。举行婚礼后第三天,当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口时,要由伴娘挽着下车,踩着红毡,走到正屋前面,与新郎同拜天地。接着,双方对拜,新郎用马鞭揭去新娘的

  • 凉州都督府

    唐代设置于陇右地区的军政机构。高祖武德七年(624),以凉州总管府改置,督凉、肃、甘、肃、瓜、沙、伊、芳、文8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为神乌县。高宗总章元年(668)复置。咸亨元年(670),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