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民族解放社

民族解放社

解放前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先进分子所建立的革命组织。又称“解放组织”。由于国民党的残暴统治,新疆少数民族中受过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和思想影响的先进分子,以及一部份曾经在前苏联受过马列主义思想教育的人,首先组织起各种形式的秘密革命组织,成为宣传群众、组织武装起义的领导机构。1944年7月在伊犁成立“解放组织”,宗旨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塔城和迪化(今乌鲁木齐)也相继成立该组织,在国民党机关少数民族人士中发展力量,甚至将工作深入至军事学校,准备伺机发动武装起义。1944年9月,在该组织领导下,巩哈县(今尼勒克县)牧民首先发起暴动,拉开三区革命序幕。继之,又领导伊犁起义,成立临时革命政府和民族军,向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三线出击,将整个伊犁、塔城、阿尔泰(阿山)革命地区联成一片,其军前锋直逼玛纳斯河以西,与国民党军隔河对峙,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在南疆蒲犁(塔什库尔干)地区亦早就建立了民族解放社,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组织工作。1944年6月进而建立游击队,袭击国民党驻军,掀起轰轰烈烈的蒲犁革命。迫使国民党政府于1946年与三区革命政府签订※《十一项和平条款》。民族解放社在组织三区革命、蒲犁革命中起了很大作用,为新疆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 武川厅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西部大青山区。明为蒙古西土默特牧场。清隶山西归绥道。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其北境翁滚置,寄治归化城。1912年改县。产莜麦及马铃薯等,畜产、野生植物资源亦富。

  • 顺天

    大圣燕帝史思明年号。759—761年。凡3年。

  • 吐鹘

    金代女真人常服中的束带。参见“金人常服”(1477页)。

  • 王乌塔

    见“王兀堂”(205页)。

  • 毕约

    哈尼族他称。又作碧约、必约、白窝泥等。见于民国《新平县志》、《元江县志稿》。分布在云南省哀牢山西麓新平县和墨江县境内。参见“哈尼族”(1633页)。

  • 西迁节

    新疆锡伯族节日。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锡伯族兵丁1000人,眷属3275人,受清廷派遣前往伊犁驻防,组成锡伯营,从事保卫和开发新疆。锡伯族人民视此为该族重大事件,定每年四月十八日为西迁节以纪念

  • 吐里

    见“秃里”(1082页)。

  • 丝棉部落购田契

    敦煌吐蕃藏文文献。见《敦煌吐蕃文献选》伯字1086号卷子。全卷7行。系丝棉部落民间土地买卖契约。内容是:“猪年夏,丝绵部李铁增兄弟之房屋地与王冈兴(地)相连,冈兴兄弟从铁增兄弟处购得(此地)之价是青稞

  •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人口7398035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共分3个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有数十万人

  • 古邹

    即“古邹大加”(4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