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辽宋时期订立的重要盟约。北宋初年,宋太宗两度北伐,连遭失败,由进攻转入防御。辽至圣宗时(982—1031),国力鼎盛,不断南下,统和二十一年(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双方在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展开大战,宋将王继忠被擒。逾年,圣宗※耶律隆绪同其母承天皇太后※萧绰(俗称萧太后)亲兵20万大举南下,从南京(今北京)出发,攻瀛州(今河北省河间),下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十一月,直抵黄河北岸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城下,威胁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宋廷大震,宋宰相寇准等力驳迁都金陵、成都的退守主张,屡谏宋真宗御驾亲征,抗击辽军,终被采纳,在其力促下,宋真宗亲赴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战局开始扭转。然真宗素主构和;辽军以大将萧挞凛战死,进攻受阻,亦欲罢战,遂互遣使议和。议和缘起,辽、宋史籍记载略异,《辽史》记:“宋遣人遗王继忠弓矢,密请求和。诏继忠与使会,许和。”《宋史》记:“王继忠上言契丹请和,命阁门祗候曹利用往答之。”皆讳言主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之较详:“初,殿前都虞侯、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于是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词甚恳激。”继忠幼年即侍真宗于藩邸,早为亲信。他出战时,是因援军不力,“素衒仪服,敌识之”被俘(故有学者以为,他是宋以特殊方式送去的约和者),他上真宗书则云:“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此已透出宋主动约和之音息。中经反复,十二月初,和议成。契丹退兵,各守疆界,互约为兄弟之国,宋帝年长为兄,宋每岁以绢20万匹,银10万两,助契丹“军旅之费”,至雄州(今河北省雄县)交割。对和约性质,史界争论颇多。和约后,双方维持和平局面达百年之久。

猜你喜欢

  • 白道川

    地名。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亦称土默川)。秦汉以前称※云中川,北魏时称※敕勒川。名称源于呼和浩特西北部大青山中的“白道”。据《寰宇记》载,白道在原阳镇(在今呼和浩特附近)之北,“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土

  • 努尔哈齐

    见“努尔哈赤”(1262页)。

  • 毫兀真女姑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其它部族下置石烈。毫兀真女姑为辽圣宗※兴圣宫下之一石烈。“女姑”,又译作“女古”,《辽史·国语解》

  • 石抹继祖

    元代文臣。字伯善。契丹族。御史大夫※石抹也先曾孙,昭毅大将军石抹良辅子。学以经术为本,兼通名法、纵横、天文、地理、术数、方技、释老之说,见称于官场。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以父告老袭职,为沿海上副

  • 大明

    五代后唐时南诏大义宁国肃恭皇帝杨干贞年号。931—937年,凡7年。

  • 阿尔护

    ?—1677清朝将领。满洲镶红旗人。富察氏。世居辉发地方。国初,随父鄂拜归附。初任王府长史。康熙十三年(1674),署副都统,同振武将军坤巴图鲁率兵驻防河南汝宁。“三藩”乱起,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清,吴之

  • 伊拉齐河卫

    见“亦里察河卫”(874页)、“亦力察卫”(872页)。

  • 喜玛仑公司

    民主改革前西藏大农奴主索康、赤江、夏格巴等合股兼营的买办商号名,设于印度噶伦堡和拉萨。专营从印度进口茶叶、呢绒、布疋、绸缎、珊瑚珠宝,从西藏出口羊毛、皮张和珍贵药材等。享有免交进出口税等特权。

  • 契丹行宫都部署司

    契丹官署名。契丹开国初,※耶律阿保机于天赞元年(922)创※宫卫制(斡鲁朵),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契丹官分北、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卷45)是官署属北面宫官,专理诸宫卫契

  • 郑和家谱

    回族族谱名。修于清雍正(1723—1735)年间。记马氏一支——郑和以后15代之谱系。为研究郑和之族属和改姓(由马氏改郑姓)以及本支发展、迁徙的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1936年玉溪县李鸿祥,从该县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