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移剌道

移剌道

①金大臣。本名按。契丹族。移剌(耶律)氏。初在山东东路兵马都总管移剌古手下掌军府簿书,右副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爱真才,召为元帅府令史,官至大理丞、兼工部员外郎。大定二年(1162),任工部郎中。奉命招抚各地参加移剌窝斡起义军之奚族人众。发兵擒获稍合住、蒲察白撒等的子、妇等,移剌窝斡起义军将领白撒,闻家属被俘,遂降。改礼部郎中。领兵镇压移剌窝斡起义军,招降起义的奚族人。三年,奉使河南,劝课农桑,密访吏治得失。累迁御史中丞、同修国史。九年(1169),廉问山东、河南。改同知大兴尹事,迁刑部尚书。以庇护尚厩局使宗夔等私用官府粮草事,解职。不久,起为大理卿,兼签书枢密院事,迁西京(今大同)留守。 ②(?—1184)金大臣。本名赵三。契丹族。移剌(耶律)氏。其先人为乙室部人,初徙咸平(治今辽宁开原县北老城镇)。为人宽厚,有大志。通女真、契丹、汉文。皇统(1141—1149)初,补刑部令史,历尚书省令史、大理司直、户部员外郎。正隆三年(1158),徙临潢、咸平路、毕沙河等3猛安,屯戍斡卢速。翌年,迁户部郎中。六年(1161),海陵王征发诸道兵攻宋,为都督府长史,曾收留200余百姓免受战争之害。世宗大定二年(1162),复为户部郎中,与梁��安抚山东,招谕起义者。从尚书省右丞仆散忠义镇压契丹移剌窝斡起义军,参预幕府事。镇压起义后,尽遣散元帅府所分俘掳。还京,迁翰林直学士,兼修起居注。改同知中都路都转运事。奉命廉察河北、山东等路官员善恶,廉者升,治状不善者下迁。改大理卿。五年(1165),宋金议和,往山东阅实兵器,振赡戍兵妻子。迁同知大兴(今北京大兴县)尹、迁户部尚书,改西北路招讨使、参知政事,进尚书右丞。改南京(今开封市)留守,入拜平章政事。二十三年(1183),以弟罪,罢为咸平尹。卒,封莘国公。

猜你喜欢

  • 亦作辖。满语希鸦合音,音译,汉译“侍卫”。清代帝王的侍从护卫武官。明万历十六年(1588),扈尔汉(佟佳氏)从其父归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时年13,被抚为养子,赐姓※觉罗。稍长,使为虾。三十七年(16

  • 吴颉

    东晋南北朝时期柔然贵族。郁久闾氏。柔然东部首领※匹候跋子。北魏登国(386—396)初,柔然摆脱鲜卑拓跋部控制。登国六年(391),遭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击,随父西逃途中,被魏军击败于南床山(今席勒山)

  • 滇王

    ①唐代牂柯罗殿别帅称号。以所辖贵州晴隆境内有山名滇池而得名(非云南滇王)。唐开成元年(836),乌蛮鬼主阿内属。会昌(841—846)中,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为普宁郡王。治所在普宁山,

  • 辽太宗

    见“耶律德光”(1323页)。

  • 发覩

    见“鬓覩”(2588页)。

  • 法禧寺

    内蒙古地区寺庙名。因在包头西昆都仑河右岸,又称“昆都仑召”。蒙古语称“脑木巴彦思古楞图苏木”。雍正七年(1729)始建,乾隆帝赐此名。初仅为一座小庙,经20多年陆续修建,有殿宇、楼阁23座,平房60余

  • 述澜

    见“释鲁”(2259页)。

  • 唱哈利

    旧时东乡族婚礼的一种仪式。亦称呼哈利。源自东乡族鲁姓女子为民铲除蟒害的民间传说。“哈利”为东乡族一种古老的迎婚调(婚礼歌)。婚礼当天,新郎迎亲回来后,邻里亲友前来唱哈利,以示祝贺。由拿杜赤(专司婚礼演

  • 油茶

    侗族、土家族传统食品。又称油茶汤。流行于广大侗族、土家族地区,亦为与侗族杂居的苗、瑶、壮、汉各族所共同喜爱。主要有两种:用猪油(或茶油)、糯米、茶叶同炒焦后,加清水煮熟,吃时放入米花、饭豆、黄豆、花生

  • 都蓝可汗

    ?—599隋代东突厥可汗。名雍虞闾,又作雍闾。阿史那氏。※沙钵略可汗子。开皇八年(588),叶护可汗卒,嗣位,号颉伽施多那都蓝可汗。即位初,即遣使赴隋,自是每岁遣使朝贡,忌弟钦羽设部落强盛,出兵击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