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身毒道
见“西南丝道”(704页)。
见“西南丝道”(704页)。
宋代西州回鹘可汗。甘州回鹘可汗※仁美后裔。甘州回鹘汗国为西夏灭后,部分甘州回鹘人西迁西州。实力日益强大,后由其夺取西州回鹘可汗之位。宋宣和五年(1123),西辽贵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到达吐鲁番前,曾向
佤语音译,意为“奶母钱”。解放前云南西盟佤族地区男子结婚后送给岳母的财物。过去西盟大马散等一些村寨男子结婚后一二年都得送给岳母若干半开(旧时云南地方所铸银币)及猪、酒等财物,其数量按传统习惯要与妻子父
清代皇室和八旗官兵狩猎习武的场所。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地在今河北省围场县境。满语“木兰”,汉译为“鹿哨子”(吹哨引鹿的哨子),以此地设围场为哨鹿所,相沿既久遂视木兰为地名。该地原属蒙古喀喇沁、
见“萧永祺”(1993页)。
西夏文印章。西夏军队首领所佩。迄今所见已达100多方。印面近正方形,一般边长5厘米多,目前所见最大印面6.4×6.1厘米,最小4.2×4.9厘米。印文为九叠篆,译文为“首领”2字。印背多刻西夏文两行,
清代新疆山隘名。见《清实录》。《新疆图志·建置》作黑孜尔拉提达坂,为疏附县属山内布鲁特(柯尔克孜族)希布察克部西界。乾隆五十年(1785),清军曾追盗马贼至赫色拉特。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后阿赖岭东部奇
契丹语音译,意为“收国”。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宫卫※永兴宫的契丹语音译为“国阿辇斡鲁朵”。
亦作敖包、脑包,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始见于清代,又称“封包”。遍布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也有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内埋有铜佛像或金属利
见“卜赤”(18页)。
见“金筑安抚司”(14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