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陶新春

陶新春

1825—1867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首领。又名陶正春、陶虎。贵州威宁骨董山(今属赫章县境)人。苗族。世代为彝族土目以机的农奴。父早逝,随母改嫁到巴拉寨熊家。有同母兄弟3人,先后被派到威宁和赫章服役。受白莲教杨龙喜影响,于咸丰十年(1860),利用举办“降仙”集会之机,号召起义。惩治欺压苗民的土目,官吏,攻占七星关和水城福集场铜矿,矿工纷起响应。又率众攻入郎岱(今六枝)厅城。归沙彝族人民起而响应。在峰顶山、海马姑、红岩尖山、骨董山及猪拱箐等地建立根据地,实行屯垦,把没收土目、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其收成除供军需外,余皆自给,边生产边战斗。十一年(1861),配合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广依、张遇恩部围攻毕节,护送伤员,又为太平军李福猷部筹粮。与石达开部联系后,太平军留下一支队伍与武器,协助训练苗民起义军队伍,并编入石达开军,任苗军元帅,以太平军周国瑞和基哉为军师。陶三春、杨应再、熊万顺等为苗军将军。同治元年(1862) 组成两支部队,出击黔、滇、川边区。二年,攻彝良,俘获州同知杨作舟。三年,与岩大五的黄旗军联合攻克大定府(今大方)城。清廷调集川、黔、滇3省兵力,以云南布政使岑毓英为统帅,进攻起义军。采用“以夷治夷”之策,由土目安履宪出面利诱分化群众。六年(1867),在猪拱箐战役中,与周国瑞、熊万顺、陶三春等将领先后被俘,同年九月,在黔西州城遇害。

猜你喜欢

  • 新兵营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路军左支队入疆部队。1937年45月间,四方面军西路军左支队四五百名指战员挺进甘新交界处的星星峡,被当时伪装进步的新疆军阀盛世才安顿于迪化(今乌鲁木奇)市郊,整编为一个总队,对

  • 镇国公

    爵名。清宗室中爵秩之一。沿袭古代武散官之称。在※“清宗室十四等封爵”未定之前,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别;之后仍加“奉恩”者概入八分。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时初创九等封爵,以列第五,位

  • 女娲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传说盛行于战国时期。始见《楚辞·天问》。相传,她搏黄土作人,始有人类。她人面蛇身,一日可70变。与伏羲相婚,繁衍人类。因置婚姻,后祀为皋禖之神。曾为人类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支

  • 佐领

    清代八旗组织基本单位和首领名。顺治十七年(1660),清廷正式规定八旗的基本单位※牛录,以及该单位首领牛录章京(前称※牛录额真)的汉文名称,俱称为佐领。雍正四年(1726),颁给佐领图记以作文移印信。

  • 普宁寺

    ①藏传佛教寺庙。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郊。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政府为庆祝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迎接蒙古各部王公朝觐而建。庙座北面南,依山成势。形制融汉藏样式于一体。前部布列山门、碑亭3座,镌乾隆御制

  • 苴咩城

    即“羊苴咩城”(890页)。

  • 高其倬

    ?—1738清朝大臣。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选庶吉士。四十一年(1702),充四川乡试正考官,迁侍讲。四十八年(1709),提督山西学政。五十六年(1717),迁侍讲学士、内阁学

  • 女真字海龙摩崖

    摩崖名。金大定七年(1167)以女真字刻于摩崖上,追述收国二年(1116)在番儿必罕设立谋克事。因位于吉林省海龙县(今梅河口市)小杨树乡庆云堡村,故又名“海龙女真国书摩崖”、“杨树林女真国书摩崖”等。

  • 干栏

    亦称麻栏。我国南方许多民族的一种古老住房建筑形式,即建在树木或立柱上的房屋。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是适应南方多雨潮湿和高温气候及山区地形坎坷而发展起来的建筑形式。一般分二层,用木、竹作桩柱、楼板和上

  • 孝成康靖皇帝

    见“耶律贤”(1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