鹘堤悉补野
唐代吐蕃王室之姓氏。又译鹘提悉勃野、鹘提勃悉野。藏语音译,意为“光明天界之王”。原为吐蕃王室始祖之名号,后成为吐蕃王室之姓氏。《通典》载:“吐蕃始祖赞普自言天神所生。号鹘堤悉补野,因以为姓。”据《敦煌吐蕃古藏文文书》及《长庆会盟碑》藏文部分,“鹘堤悉补野”藏文作“holde spu rgyal”,古藏文又用“悉补野赞普”(spurgyal btsan po)称吐蕃早期赞普。
唐代吐蕃王室之姓氏。又译鹘提悉勃野、鹘提勃悉野。藏语音译,意为“光明天界之王”。原为吐蕃王室始祖之名号,后成为吐蕃王室之姓氏。《通典》载:“吐蕃始祖赞普自言天神所生。号鹘堤悉补野,因以为姓。”据《敦煌吐蕃古藏文文书》及《长庆会盟碑》藏文部分,“鹘堤悉补野”藏文作“holde spu rgyal”,古藏文又用“悉补野赞普”(spurgyal btsan po)称吐蕃早期赞普。
地名。又名宾巴,即达隆宗。在硕板多之南200余里,辖地自拉子起至鲁工拉大山根拉哩止。原属西藏所辖,委第巴2名管理。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军进藏,其地喇嘛、第巴等人归附,承办粮差。清留驻官兵镇摄,并
见“呼伦厅”(1389页)。
即“巴儿忽真隘”(416页)。
见“卜答失里”(20页)。
宋代云南大理国国王段素兴年号。1042—?。
西域古河名。见《常德西使记》。《元朝秘史》作兀泷古河。即今新疆北部乌伦古河。下游流入乞则里八寺海(今布伦托海)。宋末元初,龙骨河附近五百里范围以内,有许多汉人居住,种植麦、黍、谷等作物,并利用水力推动
?—469北魏大臣。先世为素和氏,后改今姓。少有操行,善射御。初为三郎,转羽林中郎。向以恭勤著称。赐爵东阳子。封奋武将军。文成帝拓跋濬(452—465)初年,迁尚书,加散骑常侍,晋爵平昌公,拜安南将军
书名。金末元初人段克己、段成己兄弟的诗文集,8卷(诗6卷、乐府2卷)。因二人早年以文章著名于时,被礼部尚书赵秉文举为“二妙”,故以是名集。克己字复之,人称遁庵先生,金末进士,金亡20余年后而卒,终身不
古国名。一作髦。商周时南方小国。曾参与周武王伐纣。其地有谓在巴蜀(今巴东一带),有谓在髳州(今云南姚安县),有谓在邛笮间;有谓在茅津(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其后裔,一说为山僚、濮僚,今之仡佬。一说髳即苗
旧时云南信仰小乘佛教的傣、德昂、阿昌等族的一种祈佛活动。每年冬季,为表示给佛祖取暖,一般在夏历腊月十四日举行。传说从前有一佛祖弟子生病,在发冷难熬之际,有一老人用柴火为其取暖,使病愈。于是佛祖认为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