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人物>王凤

王凤

【介绍】:

明苏州府常熟人,字舜仪。蒋宥弟子,工画人物,兼工杂画,笔有逸思。


【介绍】:

新莽末新市人。天凤四年,与王匡等在绿林山领导饥民起事。后率部分义军北入南阳,号“新市兵”,自称将军。昆阳之战时曾率军守城。王莽被推翻后,被刘玄封为宜城王。


【生卒】:?—前22

【介绍】:

西汉济南东平陵人,字孝卿。元帝后王政君兄。初为卫尉侍中,袭爵阳平侯。成帝立,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弟五人亦同日封侯。王氏子弟,分据势要,帝无所专。京兆尹王章素刚直敢言,劾凤。凤上疏乞骸骨,太后闻之不进食。寻凤又起视事,使尚书劾章,章死狱中。自此公卿侧目。辅政十一年,王氏掌握朝政,自凤始,后其侄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卒谥敬成。


【生卒】:?—前22

字孝卿,西汉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王禁子。妹王政君为元帝皇后。初为卫尉,袭父爵阳平侯。成帝即位,以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弟崇封安成侯。从此专断朝政,内外官吏皆出其门下。河平二年(前27),其弟谭、商、立、根、逢时五人同日封侯。兄弟贵倾朝廷,争为奢侈,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辅政十一年病死。


【生卒】:?—前22

【介绍】:

西汉济南东平陵人,字孝卿。元帝后王政君兄。初为卫尉侍中,袭爵阳平侯。成帝立,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弟五人亦同日封侯。王氏子弟,分据势要,帝无所专。京兆尹王章素刚直敢言,劾凤。凤上疏乞骸骨,太后闻之不进食。寻凤又起视事,使尚书劾章,章死狱中。自此公卿侧目。辅政十一年,王氏掌握朝政,自凤始,后其侄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卒谥敬成。


【生卒】:?—前22

字孝卿,西汉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王禁子。妹王政君为元帝皇后。初为卫尉,袭父爵阳平侯。成帝即位,以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弟崇封安成侯。从此专断朝政,内外官吏皆出其门下。河平二年(前27),其弟谭、商、立、根、逢时五人同日封侯。兄弟贵倾朝廷,争为奢侈,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辅政十一年病死。


【生卒】:?—前22

【介绍】:

西汉济南东平陵人,字孝卿。元帝后王政君兄。初为卫尉侍中,袭爵阳平侯。成帝立,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弟五人亦同日封侯。王氏子弟,分据势要,帝无所专。京兆尹王章素刚直敢言,劾凤。凤上疏乞骸骨,太后闻之不进食。寻凤又起视事,使尚书劾章,章死狱中。自此公卿侧目。辅政十一年,王氏掌握朝政,自凤始,后其侄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卒谥敬成。


【生卒】:?—前22

【介绍】:

西汉济南东平陵人,字孝卿。元帝后王政君兄。初为卫尉侍中,袭爵阳平侯。成帝立,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弟五人亦同日封侯。王氏子弟,分据势要,帝无所专。京兆尹王章素刚直敢言,劾凤。凤上疏乞骸骨,太后闻之不进食。寻凤又起视事,使尚书劾章,章死狱中。自此公卿侧目。辅政十一年,王氏掌握朝政,自凤始,后其侄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卒谥敬成。


猜你喜欢

  • 钱本忠

    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吉水知县。为官廉洁,受牵连罢官。父老奔走号泣乞留,郡人胡广力保,得还任。百姓闻其复来,倾闾迎拜。永乐中卒官。【介绍】: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忠一作中,字德文。洪武初以材能荐知故城、

  • 余—元

    【介绍】:明末清初山海卫人,字占一,号潜沧。顺治四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其学出于陈龙正。有《潜沧集》。

  • 吕阳

    【介绍】:明末清初江南无锡人,字全五。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入清后官至浙江布政司参议。有《薪斋集》。

  • 伊陟

    【介绍】:商代人。伊尹子。太戊时为相。亳有桑谷共生于廷,一夕暴长,陟以为帝政有缺,劝之修德,帝从其言而进德,桑谷枯死。殷复兴,诸侯归之。

  • 李迺

    代宗子。大历四年封益王。(,参见《新唐书》)

  • 凌嵒

    【介绍】:宋松江华亭人,字山英,号石泉。少习举子业。宋亡隐居,以诗自娱。有《古木风瓢集》。

  • 姚燧

    【生卒】:1236——1312字端甫。至元七年(1270)为秦王府文学。十七年,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元贞元年(1295)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后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谥曰文。著有《国统

  • 苏勗

    干父。武德中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贞观中任魏王李泰府司马,曾奏请泰开文学馆,招引学士,撰成《括地志》。终官太子左庶子。(,参见《新唐书》)【介绍】:唐京兆武功人,字慎行。苏威孙。高祖武德中为李世民谘议、

  • 李令问

    【生卒】:?—727【介绍】:唐雍州三原人。李靖弟,李客师孙。玄宗即位,以协赞功累迁至殿中少监,预诛窦怀贞封宋国公。虽特承恩宠,未尝干政。厚于自奉,食馔丰侈。贬抚州别驾。

  • 颇答

    【生卒】:?——1161历习马小底。大定初,随讹里也往契丹招谕窝斡,为窝斡杀害。三年(1163),赠忠翊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