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承天后摄政

承天后摄政

承天太后原为辽景宗皇后。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景宗死,子隆绪年幼继位,是为圣宗,母承天太后摄政,任用韩德让等汉族地主官僚,总揽辽朝军政大权,变革辽朝旧制:对宫帐奴隶分别设部管理,其地位提高为部民;投下州城与一般州县普遍实行赋税制,以提高二税户的地位;宽简刑罚,限制贵族官僚的某些特权;确立四时捺钵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从而使统治集团保持相对稳定,形成辽朝统治的极盛时期,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

猜你喜欢

  • 十五道

    唐代的行政监察区划。唐初,州县之数倍于隋开皇、大业之间,民少吏众,其弊颇多。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命就山川形势,并省州县,分天下为十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即京

  • 四川独立

    四川的保路风潮促进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但四川脱离清朝统治而独立却较各省为晚,主要是由于四川的革命党人缺乏统一部署、各自为谋和领导不力。首先实现独立的是重庆地区。先是新军排长、同盟会员夏之时于11月5日(

  • 夏(明玉珍)

    元末农民战争中明玉珍建立的政权。明玉珍,随州(今属湖北)人,家世务农。徐寿辉起义后,明玉珍集乡丁千余屯青山。后归附徐寿辉,受封元帅,守沔阳。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春奉命率斗船五十,集粮川、陕间。

  • 十常侍

    东汉灵帝时操纵朝政的宦官集团。常侍即中常侍,经常侍奉在君主左右。东汉时的中常侍一般由宦官充当,因此常侍也成为宦官的专用词。汉灵帝时,宦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

  •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武灵王改革军事的措施。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为了兼并领土,进攻中山(都灵寿,在今河北平山三汲乡),防备北方的燕国、东方的东胡、西方的林胡、楼烦以及秦、韩等国,召见楼缓谋划,进行军事

  • 三有司

    周代司徒、司马、司空三种官职的合称。见《卫盉》铭文。司徒,金文多作“司土”,掌民事、征发徒役。司马,掌军政和军赋。司空,金文作司工, 掌土功。周代中央政府及各地诸侯皆设三有司。中央政府的司徒、司马、司

  • 昭王南征

    周昭王对楚国的征伐。周王室视楚国如同蛮夷,导致周楚间关系的恶化。周昭王十六年和十九年两次大规模亲征楚国。传说第二次出征渡过汉水时,昭王乘坐当地船夫进献的用胶液粘结的船,船至中流解体,昭王及随从的祭公俱

  • 旅大租地条约

    俄国强租旅顺大连的条约。原称《中俄会订条约》,又称《中俄会约》,1898年3月27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六日)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与俄国驻华代办巴布罗福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俄国租借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水

  • 厘钞

    元代纸币名。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开始印行,面值分二文、三文、五文三等。至元十五年,以厘钞不便于民,复命罢印。

  • 隋末农民大起义

    七世纪初年推翻隋王朝的农民大起义。隋炀帝在位期间, 由于大兴土木,南巡北游,三征高丽,造成赋税、兵役、徭役极为繁重。农民耕稼失时,田畴多废,河北、山东一带尤甚。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长白山(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