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
官署名。明初,监察机关沿用唐宋旧制,中央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扩大监察机构,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其地位和职权,都有进一步提高。朱元璋整肃吏治,对官吏的监督主要依靠都察院。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等。又依当时省制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巡按州县,考察官吏。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权力极大。明代对御史的选拔比较严格,须进士、举人出身。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赃则从重论处。
官署名。明初,监察机关沿用唐宋旧制,中央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扩大监察机构,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其地位和职权,都有进一步提高。朱元璋整肃吏治,对官吏的监督主要依靠都察院。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等。又依当时省制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巡按州县,考察官吏。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权力极大。明代对御史的选拔比较严格,须进士、举人出身。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赃则从重论处。
唐代军府名。由隋代鹰扬府改称而来。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军府一律称折冲府,设于全国各主要州,各有名号。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有兵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 下府八百人。其下设团(三百人),队(
明代中期荆襄山区流民起义。由于明代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破产农民相率逃亡到以郧阳(今湖北郧阳)为中心的荆襄山区,耕垦荒地为生。成化时,聚集在这里的流民已达一百五十万左右,明朝政府屡次强令驱散,对不肯回原籍
东晋收复北方失地的军事行动。东晋穆帝时,桓温任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刺史,曾先后三次北伐。第一次在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率步骑兵四万余人,攻克上洛(今河南商县),并攻入关中,进驻灞上(今陕西西安
宋代诸州之镇兵,又称厢兵、州兵。太祖建隆初年采纳赵普之议,始选诸州之兵壮勇者充禁军,其余留驻本州为厢兵。主要任杂佣劳役,而不注重训练,不参加战斗。主要来自招募,也有部分流放罪犯充厢兵。禁兵武艺不及或有
清末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当萍浏醴起义策划进行之际,孙中山还致力于策动两广地区的起义, 意在据有两广以进取长江,然后大举北伐推翻清廷。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春,孙中山在河内设立筹划起义的总机关,积
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分路南下攻宋的金军宗望所部围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守将刘翊亲率城内军民奋勇抵抗。金军带宋朝人质肃王赵枢、太宰张邦昌与割地专使等至城下劝降,也被
金蒙间一次重要战役。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继续南下攻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蒙古军入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断庆阳(今甘肃庆阳)粮道,进攻战略重地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金完颜陈和尚率领劲旅忠孝
即“成周八师”。
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苏武,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遇匈奴内乱,被单于扣留。匈奴软硬兼施欲迫使苏武投降,苏武不屈服,被迁徙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匈奴声称待公羊产子方使苏武归
北宋攻灭河东刘氏割据政权的战役。宋初,北汉地瘠民贫,凭险割据,且依附于辽国以拒宋军。宋太祖屡欲攻伐未成。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北汉主刘承钧死,国内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变乱,宋廷乘机派兵直薄太原(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