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遗稿
十卷。明陈绍儒(约1551年前后在世)撰。陈绍儒,字师孔,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郊)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陈绍儒工诗,音调谐美。著有《大司空遗稿》等。是集为诗文集,凡十卷。其中文八卷,诗二卷。皆嘉靖四十年(1561)以后,至万历八年(1580)以前之作。其文有意刻画韩柳,而往往失之粗率。诗则音调谐美,亦学唐格,然过于摹拟。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十卷。明陈绍儒(约1551年前后在世)撰。陈绍儒,字师孔,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郊)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陈绍儒工诗,音调谐美。著有《大司空遗稿》等。是集为诗文集,凡十卷。其中文八卷,诗二卷。皆嘉靖四十年(1561)以后,至万历八年(1580)以前之作。其文有意刻画韩柳,而往往失之粗率。诗则音调谐美,亦学唐格,然过于摹拟。是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十卷。清魏源(1794-1857)撰。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年(1822)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应礼部试,获三甲同进士出身。官至高邮知州。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和龚自珍同时主张“
一卷。清吴翊寅撰。此书与作者所著《易彖传大义述》相为表里。分三部分,一为消息升降爻例。二为消息升降卦本图,三为旁通反对卦变图。作者认为乾坤为众卦之祖,十二消息卦为乾坤两卦所生,而五十杂卦都是由十二消息
十六卷。宋林钺辑、明凌迪知增辑。林钺作《汉隽》,摘录西汉史事,迪知依此体例,辑后汉故实,与林钺《汉隽》合为一书,名为《两汉隽言》。其中卷一至卷十为前集,乃林钺之作;卷十一至卷十六为迪知续撰,题曰后集。
一卷。近人桑宣撰。桑宣字右声,号磨盦,宛平(今北京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为桑氏说经之作,由十四篇札记组成。内容为“《禹贡》《尔雅》《诗》谱九州同异质疑”,“三国经师传授源流考证”、“礼服问外
一卷。元张观光(1246-?)撰。观光字直夫,东阳(今属浙江)人。著有《屏岩小稿》。是编为张观光诗集。其诗多抒写抑郁不平的感受。然今观其集,“其诗皆格意清浅,颇窘于边幅。然吐属婉秀、无钩章棘句之态。越
一卷。清林佶撰。林佶,字吉人,号鹿原,侯官(今福建闽侯县)人,生卒年不详。林氏康熙乙卯(1675)举人,直入武英殿任职,壬辰(1712)年康熙特赐他为进士,授为内阁中书之职。除著有《汉甘泉宫瓦记》外,
三卷。《音学五书》之三,清顾炎武撰。是书就《周易》以考求古音。上卷为《彖辞》、《爻辞》;中卷为《彖传》、《象传》;下卷为《系辞》、《文言》、《说卦》、《杂卦》。其音往往与《诗》不同,顾氏皆以为偶用方音
十八卷。明尹直(详见《名相赞》)撰。是书为直致仕以后所作,成于弘治十七年(1504),而表上止于正德六年(1511)。书中内容,皆援引经史,附以己之论断。一卷有《易》三篇,《书》十二篇;二卷有《诗》五
四十七卷。清陈玉璂(约1681前后在世)撰陈玉璂,字赓明,号椒峰,江苏武进人,生卒年不详。少有大志,读书勤苦,每至夜半,两眼欲合,就用艾灼臂,学有所成,凡天文、地志、兵刑、礼乐、河渠、赋役等等,皆研究
三卷。清雷浚(1814-1893)撰。雷浚字深之,一字广文,号寓楼,又号甘溪,江苏吴县人。通小学,精校雠,以刊书为业。著作尚有《说文外编》,叙刻顾广圻《说文辨疑》、刘禧延《说文碎金》及自著二种为《雷刻